名师风采
陈玉琨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现任华东师大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研究会理事长等职。
著有《教育评估的理论与技术》、《教育评价学》、《慕课与翻转课堂讨论》,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
1998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他,担任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15年,培训了全国3万余名中学校长,成就了一大批中国教育实践家。他,注重于校长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的引领,以心换心,以心唤醒,激励校长从教育自在走向教育自觉,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重任。他就是当代教育名家、全国模范教师、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玉琨。
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
仅有分数过不了明天
1951年出生于上海的陈玉琨,曾经在上海储运公司当过码头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抱着当老师的初衷,他报考了华东师大化学教育系。本科毕业后,他却跨学科报考了教育学系硕士,1984年留校任教至今。与华师大结缘43载,7年的跨学科攻读,36年的教学生涯,陈玉琨坦言,理科的严密、精细,对研究教育科学终身受益。
1989年,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最早落户华东师大,陈玉琨担负起了培训校长的重任。他始终将关注点落实在校长的使命担当和社会责任上,强调校长要从教育自在走向教育自觉。
受教育部委托,华师大首开“全国优秀校长培训班”,按博士培养规格,开展为期3年分6个阶段的系统培训,旨在培养一批中国教育家型的校长。
陈玉琨提出,校长培训的任务之一是将他们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校长要善于思考,想清楚教育职能以及对孩子的价值所在。他注重引导校长往国家使命去思考、探索。
教育界有一种普遍的观点:教育要办成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学校要办成适合每个学生的学校。陈玉琨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他强调,教育的重要功能是人的社会化,必须接受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而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引领学生逐步适应、适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这才是校长最该关注的大业。
令陈玉琨印象深刻的是思想碰撞环节。他规定,校长们在课堂上相互挑毛病,不留情面地指出问题。有位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校长走上讲坛时信心满满,侃侃而谈了一个半小时,没料想却被批得如坐针毡,大汗淋漓,走下讲坛时凳子也湿了一片。受此触动后,他开始深刻反思自己,从想不通到逐渐把思想理顺。之后,他成长为全国著名的教育实践家。
从最初的全国重点中学校长培训,到专门为西部农村地区举办校长培训班,陈玉琨将培训的触角延伸到更需要教育资源支持的西部地区。从2002年起,已连续举办了30多期西部校长培训班,1500余名校长来到上海集中培训,开阔了眼界,学到了优秀学校的办学经验,总结出适合西部经济发展实际的办学思路,从而使西部地区涌现了一大批教学质量一流的学校。
新疆的一位初中女校长,15年前来到上海,培训后深受启发,回到当地后,她不再紧盯住学生的分数,而是注重把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从此学校越办越好,现已成为全疆最好的学校之一,她发自肺腑地说:“我的成长离不开陈主任的帮助。”
36年教龄的陈玉琨,对教育的感悟是,教育工作者没啥惊天动地的事,把每件小事做好。校长一言一行,引领学生一生一世。校长不可能不重视分数,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家长不答应;仅有分数过不了明天,社会需要人才。因而牢固树立校长的社会责任感是根本之所在。校长培训中心就是要注重校长社会担当和家国情怀的培养,不断激励校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来自全国各地经过培训的校长回到当地,收到共同的反馈是:像换了一个人。
调动社会资源服务学生
推动信息化在学校落地
陈玉琨十分注重调动社会资源服务学生。近年来,他每年组织中学生领导力项目活动,每年有3000名中学生获益。
2014年,陈玉琨担任华东师大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主任以来,前后组织了32场“推动信息化在学校落地”现场研讨会,近6万名老师受益,推动了信息化、智能化在全国各地学校的普及。2015年在建平中学召开的研讨会,他向400人发出邀请,结果盛况空前,全国各地涌来1400名老师,把现场“挤爆”。
1985年起,陈玉琨就从事教学评价研究,吸收全球最前沿研究成果,1987年出版了20万字的全国第一本教育评价专著。
1994年起,陈玉琨担任博导,26年来,他培养出72人次的硕士、博士,毕业后他们大多担任教育行政部门要职。他称之为:高徒出名师。
“教师是良心活,我期待的是有更多的学校能为人民提供更高质量,更令人满意的教育。这是一份无价的事业,能为此做些贡献其乐无穷”,这是陈玉琨的真实写照。他的教育思想与其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人生追求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这就是他从教一生的价值。(文/孙明敏)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