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首届劳模创新工作室论坛综述

来源:中工网
2021-01-06 13:30

  2020年12月19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首届劳模创新工作室论坛在京举办,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近期,该论坛主题和内容在工运领域受到热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院在各方的支持和关注下,多次回访调研,整理相关数据并汇成综述供广大工会工作者和职工群众借鉴与参考。

  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深化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的意见》(总工发〔2017〕13号),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劳模创新工作室”)是由较强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劳模、工匠人才领衔,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以解决工作现场难题、推动所在单位创新发展为目标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团体。在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和运作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优秀案例和成功经验,也存在诸多问题。劳模学院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首届劳模创新工作室论坛的观点进行梳理,是进一步总结分析劳模创新工作室在运作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有益经验,汇总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劳模创新工作室更好地发挥带团队、促创新的职能,充分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广大职工在企业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建设制造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明确劳模创新工作室职责,保障劳模创新工作室职能的发挥

  (一)理清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管理权限

  经过对劳模创新工作室存在问题的梳理和总结后发现,劳模创新工作室在运作过程中,政府、企业、工会对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管理权限不明确。

  工会组织在劳模创新工作室管理中应发挥主要职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王明哲副教授建议各级工会组织要明确对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管理职能,由工会对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申报、成果的评审立项奖励和推广、工作室的考核和监督、领衔人和骨干员工的培养计划等方面给出明确的指导建议。

  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和运行,更需要的是企业支持。例如,潍柴集团工会副主席张东海介绍了潍柴集团在劳模工匠培养力度、创新工作室投资力度等方面做出的探索,通过各类比赛、“传帮带”、线上线下学习培训来培养人才。

  南开大学王星教授建议,进一步理清政府、企业、行业的职责,形成工会主持、部门牵头、劳模参与的综合创建格局,保障工作室人员、资金等各方面资源的调配。

  (二)找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自身定位

  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劳模管理处处长朱洵认为,许多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当做对外宣传和观赏的“盆景”,并没有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团队、促创新的职能。张伟、拜丽等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也提出,很多基层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存在制度流于形式、创新动力不足、领衔人精力不够等问题,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针对这一问题,王建清、杨波、晏文娟等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分享了诸多有益经验,例如,王建清领衔的王涛技能大师工作室将“传授技艺、技术攻关、成果推广”作为工作室的主要职能,围绕这一职能开展技术攻关工作,为企业创新增效。晏文娟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利用“酒店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这一企业文化,将服务行业中的知识显性化、标准化、规范化,变成可传承、可传授的知识,很好地发挥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团队的职能。

  朱洵处长也给出建议,劳模创新工作室很多都是放在基层,由一线职工领衔、解决一线现场问题,每个工作室都需要结合本职工作的实际,明确自身职能。

  (三)明确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内部分工

  王明哲副教授认为,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以及成员多数是企业机关的一线骨干,往往是以兼职身份投入工作室的建设和运作,团队成员不稳定、内部分工不明确,限制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运作和职能发挥。围绕这一点,王建清和杨波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都存在类似问题,如工作室年龄结构不平衡、人员极其不稳定,尤其是年轻人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断层”现象日益凸显。

  杨波提出建议,要明确工作室管理职能,优化人员结构,让工作室内部形成明确的分工,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同时,工作室领衔人可以利用企业文化建设,帮助工作室成员提升认同感和获得感,从而维护和巩固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的稳定。

  二、完善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劳模工作室长远发展

       (一)建立不同行业工作室的分类考核标准

       王明哲副教授认为,不同行业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目标和类型不同,但是目前并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建立分类考核标准。为此他提出建议,要根据行业分类提炼考核标准。王建清分享了王涛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新做法,在工作室内部有明确的计划、考核标准,把考核落实到周、月,并设有详细的、动态的、可量化的考核指标,才能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另外,他建议根据不同的考核标准,对劳模创新工作室进行激励。潍柴集团的做法也值得借鉴,按照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建立了精准的分类、评聘和晋升激励机制,畅通技术工人发展渠道,这种经验和做法也可以推广至劳模创新工作室内部和外部的分类考核过程中。

  (二)多渠道争取持续的经费支持

  缺乏稳定持续的经费支持是众多劳模创新工作室在运作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通过分析总结,劳模创新工作室本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能够成为其争取内部和外部资金支持的动力。

  从外部资金支持来讲,王建清认为全总或上级工会组织可以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劳模创新工作室进行资金奖励和支持。张东海讲到潍柴集团作为大型能源企业,在企业创新和研发环节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自上而下解决经费问题,也是企业支持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标杆。此外,王明哲副教授还认为,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发展基金也可以从一定层面解决经费稳定和可持续性成果转化系列问题。

  从人力成本方面看,劳模创新工作室也可以通过内部良性运作实现资金支持。例如,纪雯雯教授提出实现劳资两利,建立内部激励循环,帮助企业实现创新创效。此外,朱洵处长也提出建议,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也可以通过对创新工作室的不断完善和推进,争做示范性创新工作室,以获得相应资金支持。

  (三)建立明确的学习上升通道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劳模创新工作室更注重领衔人和成员的学习和上升通道问题。例如,潍柴集团建立了以导师带徒、网上学习、线下培训、技能竞赛、岗位创新为抓手的“五位一体”青年工匠培养机制,开展劳模工匠大讲堂,为一线员工培训授课,使一线劳模工匠大量涌现。此外,企业还建立了晋升激励机制,畅通技术工人发展渠道。晏文娟劳模创新工作室探索出了蜂窝式人才梯队,从班组到基层服务员都纳入进来,建立人才发展模式。

  此外,王星教授指出保持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新和学习动力,还需从社会制度层面激励更多一线工匠扎实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和震教授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角度也提出建议,要促进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的不断学习,只有保证劳模的持续发展,才能保证技能的传承发展。

  三、加强劳模创新工作室纵向与横向的联系,扩大劳模工作室规模和影响力

  (一)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作室联盟

  独木不成林,在劳模创新工作室运行过程中,单打独斗是干不成事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深化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的意见》指出,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王建清、晏文娟、杨波等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都一致提出了要建立创新工作室联盟。例如,在生产线上形成上下游纵向联盟,促进企业内部的协同创新;在行业内进行跨企业跨区域横向联盟,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合作共赢,通过联盟搭建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攻关相互借力的平台。

  王明哲副教授也提出建议,各级工会牵头以自愿、共建、共享理念,引导企业探索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的作用,在更广阔的时空整合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品牌效应,构建和完善职工创新生态系统,

  (二)打通与党政部门、企业核心部门之间的通道

  王明哲副教授认为劳模创新工作室还存在资源有限、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的问题,体现在纵向与上级职能部门沟通较少,无法实现协同合力。为此他提出建议,要注重劳模创新工作室宣传和造势,争取党政部门以及企业的认同,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品牌效应。朱洵处长也提出,全社会行业和企业要协同创建创新氛围,用企业文化建设带动创新工作。和震教授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提出倡议,鼓励劳模(工匠)跨领域、跨行业、跨专业发声,引起社会对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广泛关注,高校也可以积极开展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块化课程探索,大力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院供稿)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