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在云端的18000个小时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2-01 07:26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千 杨兆敏

  阅读提示

  冲上云霄23载,劳模机长杨勇对待安全隐患“零容忍”,累计安全飞行超过1.8万个小时。凭借出色的驾驶技术,多次参与新飞机试飞、新航线首飞,以及包机航班等重要任务执行。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他用青春守护云端的安全,实现自己的凌云壮志。

  2020年4月17日,机长杨勇执行了一次特殊的飞行任务。从北京起飞,目的地莫斯科。

  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杨勇的首次飞行,他身后的机舱里,平日的乘客换成了18吨抗疫物资。

  万里驰援,使命必达。这次国家包机运输任务,由杨勇供职的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承担,他们为此专门开辟了全新航线。

  特殊时期,新航线首航充满未知和风险,杨勇主动请缨,带领伙伴克服困难,和时间赛跑,将通常需要以月计的新航线开通时限,缩短为一周,并最终圆满完成飞行任务。

  冲上云霄23载,杨勇心怀敬畏,“把每一次飞行都当作第一次”,守护素未谋面的乘客起落安妥。

受访者供图 制图:陈子蕴

  成为“啄木鸟机长”

  杨勇对待安全隐患“零容忍”。一次,他在机翼两侧发动机处发现近十颗铆钉松动,旋出原位0.5厘米,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事故。

  只有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机长,才能承担执飞新开航线的重任。

  1998年,杨勇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毕业,那时的他成绩优秀、踌躇满志。没想到刚入职航空公司,就碰上了新学员飞行机会少的尴尬。

  “既然没机会飞,就先照着理论‘死磕’。”那段时间,他把大量精力花在了“啃书本”上。

  “想办法让自己的技术更牛一些。”他在心里憋着一股劲儿。

  轮到自己飞行时,他珍惜每次机会,将所有细节牢记于心,在脑海中“拍成电影”;摸不到飞机时,就凭着记忆“过电影”,反复琢磨各个流程、环节。

  就这样,“啃书本”“过电影”成了他的工作习惯。

  没有哪个飞行员不重视自己的第一次飞行,杨勇也不例外。“飞机离地的瞬间,真实的失重感让我手心出汗、心跳加速。”他记得,在飞机穿破云层,进入无垠的蓝天时,他来不及享受飞行的快感,就迅速调整状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将烂熟于心的流程一一操作到位,直到安全降落。

  “把每一次飞行都当作第一次。”这是杨勇一直以来的飞行理念。

  “执飞时,除了吃饭、上厕所,在驾驶室的每分每秒,即便不操作,眼睛也要盯住各项数据,与机组成员交流,时刻分析判断。”杨勇说。

  飞行前的绕机检查是飞行员重要的工作之一。从业23年,杨勇始终对待安全隐患“零容忍”。

  一次,他在机翼两侧发动机处发现近十颗铆钉松动,旋出原位0.5厘米,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事故。从那之后,他就被同事们称为“啄木鸟机长”。

  至今,杨勇已累计安全飞行超过1.8万个小时。

  为了“完美降落”

  偌大的飞机仿佛一根羽毛轻轻落地,顺势向前滑行,几乎没有起伏和颠簸,整个客舱顿时掌声雷动。

  飞机降落能稳到什么程度?乘坐过杨勇执飞航班的乘客,用掌声给出了答案。

  杨勇刚开始与降落较劲时,还以为“多飞几次就成了”,但事实告诉他“光有经验还不够”。

  机轮、扰流板、反推装置……他像刚入行的新人一样,对与降落有关的飞机构造进行反复琢磨;考虑风向、风速等对降落状态的影响,对拉杆、收油门等简单的动作无数次揣摩,杨勇逐渐找到了稳、准、狠的降落手感,终于练成了“完美降落”的真功夫。

  2016年,他执飞北京至悉尼航线时,偌大的飞机仿佛一根羽毛轻轻落地,顺势向前滑行,几乎没有起伏和颠簸,整个客舱顿时掌声雷动。

  因为飞得又稳又好,他多次被选中参与东航新飞机试飞、新航线飞行,执行进博会、世园会等包机航班的重大保障任务。2020年12月,杨勇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新科技的出现增加了飞行的安全性,同时也对飞行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飞行员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要不断更新。”苦练飞行技能的同时,杨勇主动给自己加压。2015年,他考取了北京科技大学,攻读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此外,他还给自己制订了英语、计算机等知识的学习计划。

  与“京鹰”同行

  “过会儿是多久?一分钟?五分钟?”平时亲如兄长的杨勇突然严肃起来,一连串直截了当的提问,让周健明白,这样的“一板一眼”,正是为了谨防每个“万一”。

  冲破云层,从驾驶舱俯瞰地面,杨勇眼中的世界格外辽阔。

  “以前就想开好飞机,现在更想打造一支优秀的‘京鹰’队伍,让更多人的机长梦想‘完美着陆’。”这几年,杨勇有了新目标。

  北京分公司有近300名飞行员。2018年8月,“杨勇飞行安全管理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成为“京鹰”追求卓越的有力保障。

  35岁的周健是工作室骨干。从学员到机长,他只用了4年时间,而通常公司培养一名机长的时间是6年。这位年轻机长坦言:“这离不开师傅杨勇的言传身教。”

  有一次,周健和杨勇搭档执飞,中途需要高频联系地面空管人员。由于当时距离较远,周健呼叫多次都没能联系上,他按照以往经验提议:“过会儿再呼叫吧。”

  “过会儿是多久?一分钟?五分钟?就这一会儿出了问题怎么办?远洋通信的标准程序是什么?”平时亲如兄长的杨勇这时突然严肃起来。

  一连串直截了当的提问,让周健明白,这样的“一板一眼”,正是为了谨防每个“万一”。

  为了让飞行员熟悉规程、严谨操作,杨勇创新工作室成立了“语音手册”项目小组,开发出民航系统飞行员培训新模式,由周健担任项目主管。

  面对成百上千页的各类规章手册,他们一一画出重点,制成音频上传到线上平台。让飞行员在忙碌间隙,利用吃饭、跑步的碎片时间,就能夯实基础、更新知识。

  如今,工作室已经培养出多名优秀通信教员、QAR分析专家以及在疫情期间多次参加国际包机任务的业务骨干。工作室先后制定《北京飞行部安全绩效积分方案》《飞行作风行为规范66条》,主编或参与编写的各类安全风险管理通告、提示超过90篇,识别、管控各类运行风险140余例。

责任编辑:尹文卓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