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华
连日冬雨,67岁的姜清泉在家里坐不住了。1月29日,冬雨暂歇,一大早,姜清泉就号召“夕阳红”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直奔巢湖岸边。
位于合肥市包河区义城街道的十五里河和塘西河的两个入湖口,是志愿服务队的两个“主战场”。河水平缓而下,通过入湖闸口后,与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融为一体。
姜清泉和服务队的主要任务就是用纯人工的方式,让流入巢湖的河水尽量变得更加干净清澈。
800里巢湖烟波浩渺、水产丰富。生于斯长于斯的姜清泉们,此前大多是驾着渔船在湖中捕鱼的渔民。
从2020年1月1日开始,巢湖在长江流域重点湖泊中率先开启全域禁捕,暂定为10年时限的禁渔期有望让巢湖以自然的方法和节奏得以休养生息。
从湖里“上岸”的渔民,并没有因此割断与其曾朝夕相处的巢湖的联系。他们纷纷加入当地一支以老年渔民为主要成员的“夕阳红”志愿服务队,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与巢湖之间的光阴故事。
瑟瑟寒风中,耙、砍、捞、捡齐上
从环巢湖大道上的塘西河大桥边沿着台阶走下去,桥下的两个简易集装箱就是志愿服务队的“工具屋”。
队员们的工具都很简单。一种农民耙草用的工具——耙子,砍草用的镰刀,一种以前用来捕鱼现在用来捞垃圾的网兜,还有一种是新近发明的“神器”——长着长臂的夹子,可以让人不弯腰而捡起地上的垃圾。
他们“训练有素”。10多个人身披红马甲,头戴小红帽,脚穿雨靴,兵分两路沿着河边一路前行。一路人马带着“神器”和蛇皮袋捡垃圾,一路人马则在水岸交接处清理杂草。
杂草丛生的河岸边,常常隐藏着一些难以看清的“烟屁股”,那是在河边偷偷钓鱼的人随意留下的。就是这些和枯草颜色差不多的香烟过滤嘴,队员们也能一个不落地捡起来。
清理河边杂草的过程则相对复杂一些。这些生长在水岸相接地方的杂草如果不进行打捞,每隔几天就会有一批杂草在水边枯萎、腐烂,进而污染水体。
队员们分工明确。一个人在前面用耙子像梳理头发一样把杂草先“梳理”一遍,后面一个人则用镰刀砍掉虽然枯萎但仍然非常结实的杂草,再往后又有一人用网兜把杂草和各种漂浮物捞走。他们打理河岸的过程实在太过于精细,就像一名园艺师在精心打造自家的花园一样。消除了一个看不见的水下隐患,队员们都很高兴。
“你们看,虽然寒风萧瑟,但队员们没有人觉得冷。”姜清泉笑着说。
“门槛”不低,不踏实做事的人进不来
早在2007年,尚是渔民的姜清泉即响应当地政府号召,组建以打捞蓝藻为主的“夕阳红”志愿服务队。
塘西村曾是巢湖边的一个小村庄,全村两三百户人家中,有一小半以打鱼为生。从每年6月20日左右开湖,一直到第二年1月,渔民们吃住几乎全在渔船上,以船为家。
身为党员的姜清泉,整个夏季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打捞蓝藻上。眼睁睁看着高温下蓝藻一夜之间铺满湖面,扑鼻而来全是蓝藻的臭味,他非常着急:“如果不保护好巢湖,总有一天我们可能守着‘一湖秀水’却没办法‘靠水吃水’。”
姜清泉开了一个好头之后,加入服务队的村民越来越多,高峰时达到100多人。
2015年,包河区推行“渔民上岸”政策,第一个上交了渔船的姜清泉,更是全身心投入到保护巢湖中。
一些年龄偏大的上岸渔民纷纷要求加入志愿服务队。姜清泉定的“门槛”也不算低,因为保护巢湖需要的是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偷懒的人不行”。
坚持干下去,巢湖一定会越变越好
苏文和比姜清泉大一岁,两人是在湖里打鱼时熟识的。
苏文和原本有一条30吨的渔船,依靠这条船,最多的时候他一年能挣10多万元。后来响应政府号召,他把船上交了,从此“上了岸”。
老渔民懂水性、会开船,熟悉巢湖水体变化特性,这些都是姜清泉招募新队员最看重的优势。受政府各种“渔民上岸”政策的惠顾,没有了生活负担的苏文和,“一口答应”姜清泉的邀请。
短短几年时间,河边有了明显变化。
“最近这几年,是个很大的转变。”苏文和指着清澈的河水说,只要看看河里钓出来的鱼就知道了,以前只能钓到一两斤重的鱼,现在六七斤重的鲢鱼也能钓到了。
苏文和说,看着巢湖一天天变好,觉得浑身都是力气。“一天都不敢停歇,就是希望巢湖能早日变得更好”。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