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2月8日电题:记者手记:探访“岗子”
新华社记者杨文、张力元
听闻我们要去看看黄河滩区群众以前住的“岗子”,当地的村干部好心地提醒:“岗子”附近土比较多,那里只要一起风,刮得全身是土,衣服鞋子很容易脏。
“岗子”是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的方言,意为房台。黄河滩区群众,世代在频繁的水患中艰难繁衍生息。为防水淹,当地村民必须在建房前,垫起几米高的避水房台。
记者此行的目的地是旧城镇三合村村台。这是去年当地修好的新社区,由三合村、毛洼、王庄等5个自然村,共6526名群众搬迁而来。这些村庄是典型的黄河滩区村,其中毛洼村还保留着几座“岗子”。
从鄄城县城一路向北出发,入眼是一望无际的广袤平原。柏油马路蜿蜒曲折,起起伏伏。翻越过一个小坡,远处便是一排排红白相间的两层楼房,整齐划一。
2020年9月底,5个自然村开始搬迁,形成了新的六合社区。“岗子”就在这个新修成的社区旁边。高高的房台,像一座又一座孤岛。
“你们很幸运,这里的‘岗子’被当作纪录片的拍摄地,保留了下来,不然拆了就没有了。”村干部说,以前的滩区村已基本被拆掉,现在大片土地正在复垦中。
刚一下车,我的鞋子深深地陷入了土中。风过扬尘,裤脚、衣服、眼镜已全是一层细土。
空旷的耕地上,孤零零地立着几座小山堆。“岗子”有四五米高,上面修砖瓦房住人,仔细观察,能看到房间外墙有印痕,颜色明显比墙其他部位深。这是1996年黄河泛滥时留下的印记。
“当时洪水停了三天。我们提前准备好干粮,在家里搭了架子生活。”王庄村村民刘春明说,每次洪水过后,整个村子满目疮痍、一片狼藉。
刘春明一家有11口人,当年挤在三间小屋里。“生火就在院子的角落里,做饭的锅里都有土,一吃就牙碜。”在刘春明的记忆里,住在村台的日子,除了土还是土。“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靴子陷在泥中,村里根本没法走。”
在“岗子”中间,能看到一条宽阔的“沟渠”。
“这个渠是干什么用的?”
“这不是渠,是因为两边垫土垫得高,所以中间就低下去了嘛。”村干部解答了我的困惑。
滩区生活有诸多不便。而最大苦恼,就是需要不断垫土修房。刘春明就搬了3次家。淹没、倒塌、再建、再淹……1996年洪水之后,刘春明继续推着小车,拉土垫“岗子”。
2017年,山东省编制实施《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提出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滩区居民迁建各项任务,基本解决60.62万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
给“滩里人”一个稳稳的家!鄄城县用三年时间,如期完成了三合村村台迁建工程。
按照政策,花了不到15万元,刘春明一家就分到了两套144平方米的两层“小洋房”,还有一套72平方米的老年房。
2020年9月29日,刘春明拿到新房钥匙,他在村里第一个搬进了新房。和他一起的6000多名群众也住上了新的村台,彻底告别了困住几代人的“水窝子”。
从高空看,新的六合社区修建在一个巨大的村台上,明显比周围土地高出不少。
“这楼房真干净!”搬进新家的那天,刘春明感慨不已:电暖气、卫生间、厨房……他再也不用为“土”困扰。
刘春明的雨靴好像用不上了。由于家内温度高,冬天不常用的冰箱,也不得不重新打开。
从黄河滩区到黄河社区,一字之差,百姓生活改天换地。
村台底下的空旷平原上,几座老“岗子”仍然矗立,它诉说了曾经的苦难,也见证着滩区居民新的生活。(完)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