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推动“农旅文”融合,走出特色发展道路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脱贫攻坚答卷】昔日“荒茅田” 如今花繁茂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3-17 09:12

  原标题: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推动“农旅文”融合,走出特色发展道路(引题)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脱贫攻坚答卷】昔日“荒茅田” 如今花繁茂(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丰

  走进贵州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一栋栋风格别致的黔北民居映入眼帘。穿过村庄的小河清澈见底,通村公路干净整洁,游客来往不绝。

  近年来,花茂村委会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发展,推动“农旅文”有机融合,统筹精准扶贫与全面小康齐步走,走出了一条振兴乡村的特色发展道路,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蝶变。

  就近就业增收

  “这里的风光真好,每到周末我就带着家人来花茂村采摘体验乡村生活。”遵义市红花岗区市民王振义说,今日让人向往的花茂村,曾经是个“出行难、饮水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贫困村庄。

  2016年,花茂村与山东寿光九丰公司合作,成立村社合一的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基地的番茄、黄瓜、茄子等有机蔬菜,除供当地农家乐餐桌,还远销山东、重庆等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将自家土地流转出来,发展绿色产业。

  曾经,花茂村村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大多在外务工讨生活。即使是在家务农,也是靠天吃饭。现在大家不仅转变了思想观念,还发展起新产业,甚至有了新身份。 村民舒长英,已经在外打工20年。2014年,舒长英家的田地经过流转,成了九丰集团蔬菜育苗大棚的一部分。舒长英和其他土地流转农户一起,成了集团员工。她在九丰产业园的生态餐厅,当上了后勤服务员,很高兴能和家人在一起。“我的孩子再也不用当留守儿童了。”

  “全村已流转土地1830亩,发展了‘稻+蛙’‘稻+鱼’‘稻+鸭’和蔬菜、草莓等种养殖业,农业产业实现规模化和景观化。”村支书彭龙芬说,过去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在村里引进的九丰现代高效农业园里,农民成为新农人,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2015年以来,花茂村建起了智能温室、生态餐厅和生产大棚等设施,村里新增10多家专业合作社。如今,花茂的土地平均亩产值高达3.1万元,带动800人就近就业增收。村里面还探索出土地流转得租金、就近务工得薪金、入股村经济合作社得股金等多种收益模式。

  在这里记住乡愁

  “这些都是要拿来烧制陶器的泥土,村里的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我的陶艺馆生意也越来越好。”母先才做了近40年的陶艺,是家中第四代传承人。他开的母氏陶艺馆是花茂村规模较大的一家陶艺作坊。如今,他的陶艺馆不仅每年能卖出陶艺制品2000多件,节假日还接待不少游客现场体验陶艺制作。

  在母先才印象里,以前农闲季,60%的村民都做着祖传手工陶制品,把烧制好的各类陶罐挑出去销售,挣钱养家。那时村民虽然很勤劳,但也只能维持生计。

  如今,花茂村以“经营乡村”为理念,发展制陶、酿酒等传统产业,让游客在这里记住乡愁。

  2014年,花茂村被遵义市委列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试点,开展乡村建设,引导村民改造民房,聘请专业的旅游规划师。村寨小路变成青石板路,连片的农田与青山远目相接,木栈道与花坛相映成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乡村美了,游客来了,受益者不仅仅是开农家乐、乡村客栈的村民。赶上旺季,花茂村卖烤红薯的村民一天也能有600余元收入,卖陶瓷的村民一天则能有上千元收入。如今,花茂村依托青山绿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花路”,吃上了“旅游饭”。

  55岁的王志强是花茂村的乡村旅游带头人,2014年,正值花茂新农村建设时,他回乡带头搞起了农家乐和乡村旅馆。在他的影响下,村里顺势成立旅游公司,带动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与特色文化产业。

  近年来,花茂村先后荣获“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寨”等称号,入选“2019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2019年,花茂村接待游客数量1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1.3亿元。

责任编辑:李方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