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东方潮 山西篇

三晋转身 向新而生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5-11 04:13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东方潮 山西篇(引题)

  三晋转身 向新而生(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建林 通讯员 李彦斌

历史不是时间的简单累积。历史的乾坤,往往隐于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事件中。

一年前,即2020年5月,在全国战“疫”取得决定性战略成果,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有序全面恢复的关键时期,在山西转型发展的重要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时隔3年再次到山西考察调研。他勉励山西,要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在山西,以“转型”作出的历史标注,可追溯至“十一五”时期。当时,告别“傻大黑粗”形象,已是山西干部群众共识。然而,突破发展惯性之难,难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告别“惯性思维”。

山西利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产业洗牌机遇,断然终结“小煤矿”时代,大力度、大手笔做好煤炭资源大整合,为全省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发挥主导、示范作用。

事实上,到2012年,山西煤焦冶电占规模以上工业达83.1%,其中煤炭占比曾达到61%,“一煤独大”的格局就此形成。

新变化来自新理念。党的十八大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山西锚定目标,埋头苦干,改革创新,努力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三晋大地开始向新而生……

①:作为山西岢岚县易地扶贫搬迁的8个集中安置点之一,如今的宋家沟“人在画中游”。 宋家沟乡政府 供图

  图②:大秦铁路万吨重载列车行驶在青山绿水之间。张炯 摄

图③:太钢集团以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毫厘之间下足“绣花功夫”,图为质检人员在检验“笔尖钢”钢丝的质量情况。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图④:在山西阳煤集团新元煤矿调度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我国首个煤矿井下5G网络的传输速率。

新华社记者 梁晓飞 摄

图⑤:锦绣太原城。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图⑥:汾河“彩带”映秀色。 李兆民 摄

从资源依赖,到能源革命

“采煤设备确认完毕,可以进行远程操控。”收到井下工作面安全巡查员的确认信息,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塔山矿调度指挥中心技术员魏志强轻点鼠标,井下的采煤机、运输机、转载机等综采设备相继联动运转。

在塔山煤矿,年产1500万吨特厚煤层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已投产两年多。在井下生产运输和采煤两大环节,均不再需要借助任何人力,实现全自动化开采。

地上不见煤、地下不见人,这是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叠加在一起,塑造的矿山新形象。

5G技术问世不久,山西就运用到智能化矿井生产过程当中。在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新元煤矿,在地下534米深处,中国移动和华为公司联合部署建成了5G网络。在5G控制室,工人可以远程操控机器,通过屏幕查看矿井运行情况。

今年,山西将推动全省1000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建设,拓展智能化应用场景,煤矿固定场所无人值守,关键环节机器人代替,实现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减人60%目标。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的同时,山西一方面“稳住煤”,确保山西对全国煤炭安全稳定“压舱石”的作用;一方面“管好煤”,促进开发利用方式的变革,加快构建绿色、智能、安全、高效的煤炭工业体系,日渐摆脱“增长不安全,环保难增长”的资源依赖。

进入新时代,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为之一新,山西不断加快煤炭行业“减、优、绿”发展之路。

2019年,山西确定了10座煤矿(井)为省级绿色开采试点煤矿,先行开展试点工作。其中,潞安化工集团高河能源有限公司充填开采达到了“矸石零排放、地面零沉降、水体零破坏”标准;山西焦煤集团东曲煤矿建成了首个年产150万吨的矸石反井充填开采工作面。

在“稳煤”之外,“优电、增气、上新”成为山西落实能源革命的既定方针。

2020年,山西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机制实施方案》,运用市场机制发挥自身能源优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目前,全省已经完成12批新兴产业用电交易,惠及415户企业,累计完成交易电量100多亿千瓦时。

目前,山西正重点推动49个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建设,预计年内全省非常规天然气产量将达到120亿立方米。

从燃煤围城,到因绿而兴

今年“五一”小长假,自行车骑行爱好者、山西省总工会保障部部长高卫青没有出城。长达66公里的滨河自行车专用车道,在“五一”当天正式开放。骑行徜徉汾河美景,让他生出感慨:“良好的环境最能聚人聚财。”

作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纵贯山西省6市45县,以全省27%的水资源和25%的土地承载着全省近41%的人口和42%的GDP。

多年来,穿行在三晋大地的这条母亲河,经受着各种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污染。她就像一个晴雨表,忠实地记录着所经之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汾河流域治理攻坚战表面上是对一条河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实际上是山西转型发展的一场攻坚战。

为全面实现汾河水污染治理的良好局面,山西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以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作为主抓手,环保部门与公安联动,严厉打击水环境违法行为,对流域范围内水污染源进行地毯式排查,分类整治违法排污企业。

山西各地不断加大河道水系系统整治改造力度,突出抓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工程、人工湿地建设、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沿河村镇生活污水治理等汾河流域重点工程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流域水质改善,实现汾河河道景观化、河流生态化,让风光美起来。

汾河流经太原城区段43公里。穿城而过的汾河景观带长达33公里,水域平均宽度300米,两岸景观绿地平均宽度150米,草坪、地被植物、水生植物达345万平方米,鸟类从最初常见的四五种增加至156种,成为一座贯穿南北的绿色大公园。

与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同步,山西的山川也日渐变绿,还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互促双赢的路子。

面对贫困集中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高度重合,如何把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变成群众增收脱贫的过程?

山西创新生态建设参与机制,通过组建造林合作社,联动实施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林产业综合增收“五大项目”,建立稳定的带贫益贫机制,使贫困群众真正成为生态建设的参与主体、受益主体,实现了生态生计、增绿增收的有机统一。

据介绍,山西58个贫困县已组建造林合作社3378个,完成造林820.8万亩,带动7万多名贫困社员人均增收1.6万元。

从迈不出大山,到技能傍身

42岁的许艳平,曾是山西临县招贤镇的一名普通农妇。参加“吕梁山护工”培训后,她的命运就此改写。从初级月嫂到金牌月嫂,靠着淳朴勤劳的品质和精湛的业务,许艳平不仅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还带领更多人走上了致富路。现在,她的家政公司有700多个姐妹在全国各地当育儿嫂,100多人走上了护工岗位,解决了100多户贫困户就业。

在引导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现异地转移就业工作中,山西全力培育打造出阳高刺绣、广灵剪纸、浑州劳务、朔州编织、定襄法兰等64个省级劳务品牌。对形成规模、产生良好带动效应的劳务品牌,严格规范标准,依法登记注册,组建实体性劳务公司,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辐射带动全省劳务输出品牌区域化、产业化发展。

让贫困劳动力走出大山,吃上“技能饭”,正是山西“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全民技能提升工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强调观念转型,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明确提出“在全社会树立技工是人才,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人才的鲜明导向”,创造性地实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将这项工程视为实现高质量转型的必然选择。连续3年,省政府将“实施全民技能提升行动,培训百万劳动者”作为省政府民生实事之一。

几年里,山西接连创下劳动者技能培训的3个率先:率先在全国发布地方《职业技能培训规范》;率先在全国举办省级职业技能大赛;率先在全国开展职业农民生产技能评价。目前已累计培训350万人次,106万人取得各类技能证书。

今年4月,山西再次发布超常规举措,出台“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提质增效系列新政策,如年内投入20亿元,培训200万人;大规模公开发放首批10亿元的职业技能电子培训券;全省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毕业生取得高级工、中级工证书人数分别达到10万人以上;完成20万高素质农民取证任务等。山西明确,到“十四五”末,全省持证人员总量要达到1100万人以上,届时将占全省总人口数量的近三分之一。

在转型发展实践中,山西各地各级将人才作为核心竞争力,不断为人才搭建起干事创业的支撑系统。

从破茧成蝶,到向新而生

碳化硅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单晶制备一直是全球性难题,高稳定性晶体生长工艺则是其中最核心的技术。之前,这项技术只掌握在美国人手里,且长期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

去年,山西烁科晶体有限公司碳化硅衬底年产能达10万片,销售3万片以上,已完全掌握这项技术,实现了高纯度碳化硅单晶的商业化量产。“目前我们是国内最大的碳化硅产业生产基地。”该公司生长部经理、高级工程师毛开礼自豪地介绍。

山西正在挖掘能源资源基础雄厚、电力充沛等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千方百计补齐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短板,聚焦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下好“先手棋”,在全新“跑道”上努力拓展新空间。

从2019年开始,山西探索建立“揭榜挂帅”集聚创新人才的体制机制,借助“全球大脑”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3次发榜共涉及60多家企业、40多个技术难题,聚焦半导体、碳基新材料、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煤层气、新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重点领域。省财政投入引导资金2亿元,撬动企业投资7亿元,支持“揭榜挂帅”的重点项目开展科研攻关。依靠“揭榜挂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山西正加快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

国内著名的半导体专家李晋闽带领中科院半导体所深紫外LED专家团队和技术成果落户山西,建成年产3000万颗紫外LED芯片产业基地,引领山西半导体产业跻身全国前列。

如今,大同建设“氢都”、吕梁培育“数谷”、晋城发展“光谷”、阳泉打造“纳谷”、晋中建设“农谷”……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山西各地布局落子,强劲起步,推动转型发展步入新高度、新标尺。

得益于科技创新,山西传统产业也在破壁发力,绽放着新活力。

把煤炭吃干榨净、变废为宝,实现清洁高效低碳利用,是山西推进能源革命的重要方向。省属国有企业带头勇闯新“跑道”,打通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煤炭从燃料变成原料,被制成精细化学品,实现了从“按吨卖”到“论克卖”的转变;煤层气被制成金刚石,实现了从“按立方卖”到“论克拉卖”的价值链延伸。

10余年来,与山西干部群众“转型”呼声相伴而行的,是全省范围内大力唱响的“右玉精神”。

70多年来,21任右玉县委书记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种树1.3亿多棵,全县林木绿化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不到0.3%增至56%。右玉,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群众以“初心”“恒心”铸就的绿色传奇。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对“右玉精神”作出批示指示。

一个县的精神,一个省的动力。跑好转型的接力赛,离不开“右玉精神”的激励。

新理念引领新境界。当下的山西转型清风扑面,广大干部群众既有“直与天地争春回”的气概,更有久久为功的韧劲,向着“十四五”转型发展奋进。

责任编辑:王维砚 张菁

刊头设计:李法明

版式设计:王维砚

制图:孙震

责任编辑:王川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