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81岁的他曾主动援藏31年 如今依然在做志愿服务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窦菲涛 白至洁
当年从南京医学院毕业后,叶如陵主动申请去了最艰苦的西藏。“要去就去最艰苦的地方”,援藏一期3年,他却一干就是31年,直到退休。在北京,很多像他一样的退休医生都被医院返聘,他却留在社区建立“爱心小屋”,免费为附近居民看病,一直干到今天……
“我这一辈子要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忠诚于党!”在入党申请书里,叶如陵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1964年,24岁的叶如陵从南京医学院医疗整形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6年后,他自愿报名参加西藏医疗队,来到海拔5240米的生命禁区——昌都马查拉煤矿当医生。
“像我们这样的人,在北京有很多,在西藏却太少,雪域高原需要我们。”1970年1月,叶如陵对新婚妻子这样说。
援藏3年期满后。回京还是留下?叶如陵心里十分矛盾:“妻子即将生产已经提前返京……可西藏的百姓更需要我,希望我能留下……”
最终,叶如陵留在了西藏。西藏第一人民医院成了叶如陵在西藏工作的第二站。
当时进出西藏交通全靠川藏、青藏公路。由于交通事故频发,脑外伤病人很多。但当时人民医院只有简单的外科、内科,根本没有脑外科,更没有一个专业的医生。
于是,叶如陵主动从整形医生转行为脑外科医生。1974年,叶如陵被安排到上海瑞金医院交流学习脑外科技术。因为表现出色,当地医院希望他留在上海,可他谢绝了,“我来学习是为了救治西藏的老百姓,如果这时候我跳槽的话,心里一辈子都不会安宁。”
1年多后,他又回到了西藏,成为西藏第一个神经外科医生。1984年,叶如陵当上了业务副院长。到后来,叶如陵越来越舍不得走了。
2000年,作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神经外科专家,叶如陵在援藏31年后,从西藏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的位置上退休,回到北京。离开那天,全院医护人员给他送行,他的身上被挂上了100多条哈达。
叶如陵住在北京朝阳区香河园街道西坝河西里社区,社区街坊知道他曾是医生,就把诊断书、化验单、CT片、X光片拿给他,让他讲解。去医院之前,也找叶如陵先参谋、把关。
在朝阳区红十字会、街道和社区的帮助下,叶如陵在社区开设了“爱心小屋”。小屋设有简单的医疗设备,叶如陵每周一下午到这里为居民义诊,隔周周五为居民测血糖,定期举办健康讲座。
在“爱心小屋”的墙上,挂着一幅字:“做一辈子的志愿者,把我的爱心和知识奉献给党和人民,直到永远。”叶如陵说,这句话就是他一生的志愿。
2006年,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叶如陵被聘为朝阳区红十字会卫生救护培训中心的首席讲师,成为一名社会志愿者。他不仅要在社区给居民看病,还要给奥运急救员讲课。
如今,在叶如陵的带动下,更多医疗志愿者的身影忙碌在“爱心小屋”里,他们组成了“叶如陵团队工作室”,义务为居民量血压、看病咨询、心理抚慰,并为他们建立了健康档案。工作室开通了24小时咨询热线电话,并使多位夜间发病的老人得到了及时的救助。
成为志愿者后,叶如陵更闲不下来了。十余年来,叶如陵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多项志愿活动,叶如陵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心中有一份信仰,就是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