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原标题:厚植工匠精神助力建设制造强国
常晶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部署。然而,我国制造业仍面临大而不强的局面,核心技术能力不强、品牌影响力不够制约着迈向制造强国的步伐。新形势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壮骨,为中国品牌凝神铸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强国先强质。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在历史长河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匠心与匠术缔造了精妙绝伦、造诣高深的宏大工程与艺术瑰宝。今天,我国要在全球经济的浪潮中破旧立新,构筑制造业新格局,仍然需要工匠精神的有力支撑。
厚植工匠精神,待遇保障是基础。技术工人是中国制造的践行者,是打通科技到产品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天问追星、嫦娥揽月等国家重器的每一个精细零件、每一道严密工序都凝聚着技术工人“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十年磨一剑”的卓越追求。然而,当前,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数据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2以上,技能劳动者虽已超过2亿人,但其占就业人口总量的比重仅为26%,高技能人才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7%,远远低于西方工业强国的水平。其主要原因仍在于技术工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提升缓慢。只有把技能人才纳入人才“主力军”,通过高待遇、高报酬、好平台,增强技能人才的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才能尽快实现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厚植工匠精神,制度供给是关键。从应然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实然的行为习惯,工匠精神需要制度的有效嵌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锻造工匠精神的主阵地,但目前有利于工匠精神成长的外部生态与内部环境仍然不完善。在市场经济低成本、高利润、周期短的诱惑下,一些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低质廉价的发展路径,而臻于深耕设备性能、核心技术、产品质量的企业在发展中容易受到时间与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近几年对于工匠精神的呼声很大,但相关制度的完备程度及其贯彻实施力度与持久度仍然需要提高,需要国家、企业与社会上下联动,共同发力,筑牢工匠精神的基础。在国家层面,加强对现行工匠制度的查漏补缺、矫正偏差,在坚持、完善、创新的基础上重在落实。在企业层面,要作好相关制度的具体部署。企业要争当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和排头兵,以重技术、重创新、重品质为着力点,加快构建与创新发展相适应的激励制度、评价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形成一支与制造强国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厚植工匠精神,文化引领是根本。文化的兴盛能够支撑国家走向强盛。制造强国从根本上反映了工业文化的伦理属性。中国高铁、蛟龙探海等斐然成就的背后无不积淀着工匠精神的深厚底蕴与文化自信。作为传统文化,工匠精神演绎了中华民族对于真、善、美的至高追求。然而当传统与现代相碰撞,在职业与志业、在匠气与机心之间,受自然法则与市场逻辑的支配,一些企业与个人选择了短视的个人利益。当前,我国正努力实施制造强国与文化强国战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时代坐标体系中,只有站在国家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立足于国家未来发展大计,用民族精神、家国情怀、时代担当、职业使命等文化的基本内涵超越物质利益的藩篱,才能培育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制造强国的崭新局面。
(作者单位:济南市委党校)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