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6年来,翁希明平均每天“泡”在车间里超过6小时,他说自己骨子里还是一个工人,“与其说我爱工装,不如说我敬重工人”——(引题)
一位创业者的“工装情结”(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润钊
阅读提示
今年是翁希明创业的第26个年头,从研发工业化量产汽车尾气净化器开始,这个别人印象中应该是常常穿西装的“大老板”,却偏偏爱上了在车间里穿工装的时光。一身工装拉近了他与工人的距离,也缩短了企业与创新的距离。翁希明的价值观闪烁着尊重工人、厚待员工的光亮,也映照出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认同。
走进位于福州快安科技园区的朝日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朝日环保”)生产车间,一个个直径27厘米的白色蜂窝状陶瓷圆柱体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穿梭,经过涂覆、烘焙、封装工艺,被装上金属外壳,分批送往整车生产企业。在流水线旁穿梭的是穿着灰色工装、戴着手套的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朝日环保董事长兼技术总监翁希明也是其中一员。
翁希明(右一)在车间和工人讨论载体标签的喷涂工艺。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润钊 摄
在车间里,没见过翁希明的人想要找到他有点难。因为他总是和工人穿着同样颜色、同样款式的工装。他习惯卷起裤脚,工友们说:“他比工人还像工人。”
从穿上工装,到偏爱工装,一身工装拉近了翁希明与工人之间的距离,也缩短了企业和技术创新之间的距离。翁希明的价值观闪烁着尊重工人、厚待员工的光亮,也映照出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认同。
穿着工装没日没夜“泡”在车间里
20世纪90年代,大学毕业后,翁希明被分配到福州市乡镇企业局工作,当上了干部,穿上了西装。那时,福州的大马路上跑的还是一台台“屁股”冒着黑烟的公交车。
1995年底,为了治理这些“黑车”,福州市委、市政府牵头成立汽车尾气催化剂技术课题组,学习工业管理工程专业的翁希明成了课题组成员。
那一年,他脱去西装,一头扎进实验室。经过长达6年的攻关,课题组最终在实验室里孵出了“三元催化”这颗“金蛋”。
2001年底,翁希明带着实现汽车尾气净化器工业化生产的愿望,穿上了工装。和他一起创业的工人秦建永回忆说:“眼看厂房就要盖起来了,一群工人等着开工,但就是没有合适的生产设备。”
三元催化净化器的主材是陶瓷圆柱载体,高150毫米、直径150毫米的载体内有21195个蜂窝孔径,展开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想要在孔壁上涂覆一层甚至多层厚度为0.08毫米的纳米材料,还要保证每个孔不堵塞,必须有一台高性能的载体涂覆机。那时,尾气净化器市场被国外厂商垄断,国内根本找不到现成的载体涂覆机。
最初,公司花了30多万元请一家机械厂定制设备。但验收当天,翁希明还没走到车间门口,只瞄了一眼设备轮廓,便调头走人。由于工艺落后,这台定制涂覆机的核心结构裸露,不仅安全性能不达标,而且无法达到纳米级的工艺要求。
找不到就自己做。翁希明带着一名焊工、一名电工和一名刚刚大学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走上了自主研发之路。那段时间,他穿着工装没日没夜“泡”在车间里画图。从设备框架到模组,再到电器配件,翁希明画的图纸堆了满满一抽屉。
工人游建东告诉记者,有时凌晨3点还会看到翁希明穿着工装赶回车间画图,一画就是一整晚。
2004年,朝日环保第一代涂覆机顺利上线。设备上线那天,翁希明没有穿西装,而是穿上工装和工友们来了一张合影。
“爱西装但更爱工装。”他说,“从那天起,穿工装就成了我职业生涯里的一种仪式。”
“穿工装能带来灵感”
初代涂覆机虽然试制成功,但依然存在稳定性差、结构松散等问题。5名工人一天只能生产不到150个成品,返工率高达80%。
翁希明打定主意对设备进行革新。从材料生产到浆料研磨再到涂敷、烘干焙烧、封装,在他的推动下,朝日环保先后组建了涂覆机、压滤机、封装等大大小小32个研发项目组。
这些项目组虽然目标不同,但都有一条共同的着装要求——穿工装。据研发团队成员江祥回忆,那时,翁希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穿工装能带来灵感。”
那些年里,他们受到菜谱启发,找到了像糯米年糕一样富有粘性的涂层材料;在鸡蛋皮质分离构型中,找到了提高封装成功率的技术路径;还通过模拟微波炉加热原理,用微波加热技术弥补了传统电烘干受热不均、形变率高的工艺缺陷……
2007年至今,翁希明带领团队自主完成了载体涂覆机初代到六代的开发制造,设备产能提升20倍,生产合格率达到99.9%以上,完成了从半自动生产、全自动生产到智能化生产的跨代升级。
如今,除掌握三元催化剂这一核心技术外,载体打码、烘干焙烧、焊接封装等覆盖汽车尾气净化器生产全流程的技术环节,朝日环保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这些技术的灵感90%以上都来自车间里的工人。”翁希明告诉记者,“工人的生产经验、劳动体验是技术创新的灵感来源。无论是机械升级还是技术革新,归根到底是为了工人,我们的技术革新也是在帮助工人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在他看来,这身工装拉近了他与工人之间的距离,也缩短了企业和技术创新之间的距离。“现在提倡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第一步就先得从穿工装开始。职业的高光时刻,就是你穿上工装的那一刻。”
“与其说我爱工装,不如说我敬重工人”
不同于建厂之初,现在翁希明要忙着参加各类会议活动,穿西装是职业需要。他常感叹,这几年在车间穿工装的时间比以前少了。
为了把时间补回来,他把自己的休息时间压缩到了6小时,吃住都在公司。现在每晚10时到凌晨3时,他都会穿上工装、泡在生产一线,“这是我一天里的‘黄金时段’。”
他的工装上留着大大小小的“伤疤”。“这条是做产品外观标识油墨测试时,不小心染上的”“这处是在高温焙烧车间改造设备时,被高温烫变形的”……
有人提出给翁希明换件新工装,他不同意,“旧工装穿着干活才舒服。”
有人计算过,26年来,翁希明平均每天“泡”在车间里的时间超过6小时。车间工人孙战胜感叹:“他穿工装的时间甚至比我们还长。”
翁希明说,自己骨子里还是一个工人,“与其说我爱工装,不如说我敬重工人”。
“在朝日环保,没有打工仔,也没有打工妹,你们每个人都是企业的主人……”无论是新员工入职,还是老员工离职,翁希明都会穿着那身工装和工人们谈上半个多小时。几年来,公司的员工流动率不到一成,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就是工装的吸引力。”翁希明说。
“绝不让任何一个员工迟一小时拿到工资”是朝日环保坚持了26年的承诺;“员工食堂三餐免费、绝不外包”是翁希明不计成本也要为工人办好的实事;设立“终身员工奖”,让优秀员工终身享受企业的福利待遇,是他力排非议建立的制度。现在,在这家188名工人的企业里,有17名员工成了“终身员工”。
有人说翁希明“任性”。他却反问对方:“厚待企业的主人,‘任性’一点又如何呢?”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