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现场·我在我思】让山成为人所向往的山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8-04 07:07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现场·我在我思】

  原标题:让山成为人所向往的山

  李润钊

  在不久前庆祝建党百年的主题采访中,我有幸与几位福建的普通村民一起,“复盘”了那场始于20年前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对于今年72岁的龙岩市万安镇捷文村村民李桂林来说,他和亲戚共同养殖的2000多尾象洞鸡是青山里的宝藏;对于三明市沙县夏茂镇梨树村村民洪集体而言,那一株株养在密林里的铁皮石斛是山林的馈赠。但多年以前,他们都曾是这山里的“砍山人”。

  人与山的关系,因为一场肇始于福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生了改变。

  采访中,有人说,是山改变了人。当那些曾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大山,因过度砍伐而山林耗尽、资源枯竭的时候;当大山里的林农在茫茫荒山里找不到良材、看不到出路的时候,人不得不站在自然的尺度下改变线性发展的思路,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

  也有人说,是人改变了山。从以“耕山”为目标的集体造林到以“分山到户”为核心的林权改革,从发展“绿富双收”的林下经济再到让大山也能长出资本的“生态银行”……大山里的人不再坐吃山空,而是选择推动一场“从荒山变青山、从青山变金山”的生态演进。“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态思维和理念正重新塑造着大山的肌理,改变着大山里人的命运。

  无论是山改变了人,还是人改变了山,人与山水、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始终是过去、现在、未来发展历程中永恒的命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是当今中国对这一命题作出的答案;寻找一种平衡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全新视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是这条生态之路所要通达的远方。

  然而,推进人与山的和谐共生注定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碎片化的林权难流转、森林资源难变现、集体林质量难提高、林农耕山难收益……“林改”要改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进行山和人之间的平衡与博弈。每一个选择都关乎山的命运和人的前途,考验着勇气、智慧与韧性。

  能动地适应、有效地利用、合理地改造……“林改”在引导林农崇拜山林、敬畏山林的过程中,通过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协调着人与山的关系,让大山里长出了“宝藏”,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在山林之中找到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三明大田大山里建起的睡眠小镇森林康养基地,到沙县29个村发行的超5000万元、7000多户林农入股的“林票”……每一次“林改”实践都印证着民心的指向。

  思路变,天地阔;观念转,万物新。“林改”这条道路之所以通达,是因为“林改”念的“山海经”强调扩大增量而不损伤已有存量,注重整体发展而不破坏生态平衡。山成了现代经济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而大山里的“宝藏”成了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我们在保护自然价值与增值自然资本的实践中,通过“改”,完善了生态价值的实现机制,找到了山与人的共同愿景,走出了人与自然融合发展的和谐路径。山所蕴含的生态价值在一次次改革中被充分激活,而人所追求的向往也在山林之中一个个得以实现。

  正如李桂林在采访中所说:“山还是那座山,我还是那个我,但那山却成了我的山。”坚持走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一幅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正在群山之中徐徐铺展,会有更多的山成为被人所向往的山。

责任编辑:宋环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