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成立70周年 海上救助8.2万人

来源:中国交通报
2021-08-24 18:12

  原标题:70年,他们在海上救了8.2万人!

  1951年8月24日,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中国救捞)创建。作为国家专业救助打捞力量,承担着对中国水域发生的海上事故的应急反应、人命救生、船舶和财产救助、沉船沉物打捞、海上消防、清除溢油污染及其他对海上运输和海上资源开发提供安全保障等使命,并代表中国政府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和海运双边协定的义务,是海上应急救援“国家队”和主力军。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交通运输部党组的坚强领导和精心指导下,中国救捞坚持弘扬“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延续妈祖传说的源远流长,“将人民放在心中,将使命扛在肩上”,护舟安澜,福泽四方。自成立至今,共救助遇险人员82418名(外籍人员12650名),救助遇险船舶5409艘(外籍船舶954艘),打捞沉船1826艘(外籍船舶99艘)。

  70年来,中国救捞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以业之精勤、技之精湛和志之不屈,切实筑牢海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救捞队伍不断成长壮大,能力不断提升,精心服务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重大国家战略,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海上救助打捞传奇,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救捞发展之路。

党领导的救捞队伍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救捞在新中国百废待兴时扬帆启航,奔向深海、奔向大洋,不断发展、壮大;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救捞赓续红色血脉,“把支部建在船上”,基层党组织成为其生命力所在;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救捞用伟大的建党精神统领、发展救捞精神,“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已成为永远追求的精神宝藏。

  14000千瓦专业救助船“东海救101”轮

在党的领导下创建、发展、壮大

  中国救捞事业的不断发展,是中国特色救捞发展之路的成功探索,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赓续红色血脉的生动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1951年8月24日,国家专业救捞机构——中国人民打捞公司(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前身)成立。

  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交通运输部党组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救捞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

  “这得益于抓住了每一次改革的机遇,得益于装备能力的提升,而最根本的还是坚持党的坚强领导。”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王雷表示。

  据介绍,刚成立时中国人民打捞公司只有职工120人、一艘小型港作拖轮和十几艘被淘汰的小平驳,设备简陋,人员缺乏。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到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救捞基本建设投资加大,从国外引进先进救助船、浮吊船,并自主设计建造了一批2600马力救助拖轮。同时,先后成立广州、烟台和部救捞局,健全救助打捞机构,成立救助站,沿海救助网初步形成,救捞大踏步赶上时代。

  自2003年救捞体制改革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加大救捞投入,一批抗风浪能力大、救助能力强的大型专业救助船陆续投入使用,救捞系统生机勃发,活力空前。目前,中国救捞已初步建成了全方位覆盖、高海况运行、配置科学、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三位一体”海空立体救捞网络,救捞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5000吨起重能力应急抢险打捞工程船——“德合”轮。

赓续红色血脉“把支部建在船上”

  只要救助船在哪,党支部就到哪;打捞工地在哪,党支部就建到哪里……70年来,中国救捞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党的坚强领导。

  “‘支部建在连上’是我党的光荣传统。结合自身特点,中国救捞形成了自己的光荣传统——‘支部建在船上’。”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党委书记任永民表示。

  70年来,救捞基层党组织切实担负起直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的职责,成为救捞一线的战斗力源泉: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堡垒。

  在无数次重大抢险救助和打捞任务中,基层党组织凝聚党员和群众,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桑吉”轮登船4勇士,南一飞抗震救灾机组,“世越”号打捞团队,“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团队”……都在困难、挑战面前展现出了强大战斗力。

  救捞一线党员少有能说会道,但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作风纪律过硬: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模范带头,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感召身边的人、带动身边的人。”广州打捞局“华天龙”工程船副总监、党的十九大代表钟松民说。

  他先后参加了60多艘沉船的抢险打捞任务,参与了100多个国家海洋石油开发海上项目……一次次冲在最前线。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是体现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永远站在艰难险阻最前面!”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副队长金锋,用实干践行着这一切。

  中国首次氦氧饱和潜水作业“零”的突破、多次大深度饱和潜水作业……他总是带头出击。

  平常时刻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时刻豁得出,救捞的共产党员在急难险重的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

  救助外轮上16名外籍船员。

坚持弘扬救捞精神

  是什么驱使中国救捞人在生死关头始终不离不弃,用忠诚和热血战斗在海上救捞最前线?

  答案只有一个,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弘扬“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

  十八个字,字字千钧!这是广大救捞职工不断总结、提炼的思想成果,更是中国救捞人70年来信奉的最高职业信条。

  “我们救助船员常常要面对肆虐狂风和滔天巨浪,但我们没有畏惧,而是义无反顾地向前、再向前,因为这是我们的使命!”北海救助局高级船长邹本波表示。

  “一种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舍己为人的奉献,在漆黑海底摸爬滚打、挑战极限的勇敢,在惊涛骇浪中破浪前行、南征北战的担当,在技术发展中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烟台打捞局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道能如此阐释心中的救捞精神。

  “救捞精神,是党和国家、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时刻提醒着我们用行动践行党和政府的海上德政工程。”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女搜救机长万秋雯说。

  有了这种精神,越是危险关头,越有中国救捞人舍生忘死。

  “(救人的时候)没想过那么多,这就是我的工作。”

  “危险是危险,但知道有人等着救援,就什么都不怕了!”

  ……

国家的救捞队伍

  70年来,中国救捞人始终扛起“三救一捞一消”(人命救助、环境救助、财产救助,应急抢险打捞、水上消防)责任,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70年来,中国救捞人代表中国政府积极履行有关国际义务,一次次圆满完成国际救捞任务;

  70年来,中国救捞人在多项特殊的重大抢险救灾任务中,交出了高分答卷。

唯一的国家海上专业救捞队伍

  “风暴潮头,彰显英雄本色;惊涛骇浪,炼我赤胆忠心。”

  作为唯一的国家海上专业救助打捞队伍,国家应急管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70年来,中国救捞始终用青春和热血履行“三救一捞”神圣职责。

  据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救助管理处处长杜海鹏介绍,目前所执行的“关口前移、站点加密、动态待命、随时出击”动态待命救助值班制度,为救捞高效履职提供了坚强制度保障。

  目前,中国救捞有专业救捞船(艇)209艘,救助直升机24架;打捞工程船单船起重能力达5000吨;单船抬浮能力达50000吨;饱和潜水具备300米作业能力;一次溢油综合清除回收能力单船达3000吨……

  在北至鸭绿江、南至南沙群岛的海岸线上,共设置了24个救助基地、88个救助船舶值班待命点、10个救助飞行基地、115个临时起降点,各种救捞力量全天候24小时坚守岗位。目前救捞力量值守范围已基本覆盖我国沿海和重要海域,最远的待命点是2019年1月29日成立、坐落在南沙岛礁上的南海救助局三沙海上救助中心。

  大风浪中救助遇险船舶。

代表国家履行国际公约义务

  海洋的安宁,关乎世界各国安危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中国救捞代表中国政府履行有关国际义务,是我国处置海上涉外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其中,马航MH370航班失联后的搜寻,是近年来救捞系统代表国家履行国际公约义务的范例。

  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航班失联,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按照党中央指示和部党组部署,救捞系统所属“南海救115”轮、“南海救101”轮和“东海救101”轮第一时间赶赴泰国湾,执行搜寻工作,后又转战南印度洋,历时3个月。这是我国历史上航程最远、规模最大的跨洋搜寻工作。

  2016年,“东海救101”轮又代表中国政府在南印度洋执行MH370失联客机扫测定位工作,共搜寻332天,扫测2528.8平方公里,查可疑区域39处。枯燥的数据背后,只有参与者最了解其中的酸甜苦辣。

  “搜寻区域地处咆哮西风带,浪高有时甚至超高11米,经常让船舶波浪测量仪‘爆表’。最让人难以忍耐的是孤独,其中一名船员最长在船300多天,整个人瘦了40斤。”原参与马航跨洋搜寻的东海救助局“东海救101”轮轮机长,现为救助船队副队长的李治国说,但“东海救101轮”整个集体不畏艰险,迎难而上,24小时连续搜寻,只为了尽全力寻找到失联同胞……

  2018年1月6日,载有11万吨凝析油的巴拿马籍油轮“桑吉”轮在长江口外发生碰撞失火。火势冲天、浓烟弥漫,32名船员失踪,凝析油极其易燃易爆……空前复杂危险的局面引起世界关注。由中国主导,跨越国界、穿越生死的海难救援行动迅速展开。

  面对随时可能的燃爆,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工程监督徐军林等4名党员勇士主动迎战,毅然登船搜寻,在20多分钟的生死搜救行动中,圆满完成人员搜救和船舶“黑匣子”搜寻任务。

  “搜寻过程中,我们仿佛置身火炉里。在刚结束任务之际,同事的氧气呼吸器就报警了!”徐军林至今感到庆幸。

  “是什么支撑着你们迎难而上?”

  “因为我们是救捞人!因为我们代表国家履行国际义务!”

  赴汤蹈火,命悬一线。

在国家重大特殊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

  70年来,作为国家海上安全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立足于维护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海洋权益,在众多相关重大特殊任务中,中国救捞人发挥了关键作用。

  1963年4月30日,新中国自主制造的首艘万吨货轮“跃进”号满载货物驶向日本的第二天,突然一声巨响而左倾沉没。

  沉没原因,国际社会众说纷纭……为了摸清原因,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自1963年5月19日起展开调查作业,上海打捞局担此重任。

  当时国内潜水最高纪录只有42米,而“跃进”号附近水域有53米。潜水员每深入一米,就面临着更大的生命危险。加上作业水面风高浪急,水下暗流涌动,潜水设备简陋笨重,水下探摸困难重重。但潜水员奋力出击,终于摸清了“跃进”号沉没位置和确切原因——触礁。消息传开,国际社会种种猜疑不攻自破。

  1977年4月5日,我国在福建省牛山岛海域启动了举世震惊的日本二战沉船“阿波丸”号打捞工程。沉船最深处69米,比国际空气潜水极限50米还深!

  救捞潜水员经受住了超强体能和心理压力考验,冒着生命危险紧张作业:“大家要争这口气,把工作搞好,不给国家丢人!”就这样,历经3年多时间,他们潜入生命禁区,揭开了沉船的神秘面纱,打捞工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世界罕见。

  在广阔的南中国海,中国救捞人同样用血肉之躯捍卫大国尊严。

  1987年3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通过有关提议,在全球建立统一编号的海洋观测站,分配给我国7个,其中1个在南沙群岛永暑礁。

  “在永暑礁的珊瑚虫礁盘上建设海洋观测站,首先要爆破填平。而潜水爆破时,必然面临鲨鱼的威胁和被珊瑚礁划伤的危险。”作为当时的爆破队副指挥长,上海打捞局救捞工程队队长张洪说,作业时,他们身上一定要带上四五包驱鲨剂,见有鲨鱼来袭,就一边释放驱鲨剂一边撤退。他们连续奋战6个多月,圆满完成任务。“这项工程关系重大,能参与其中,再苦、再累也值!”张洪林说。

  每个救捞人都有自己珍藏的回忆。

  对南海救助局救助船长余新洪来说,参与将“辽宁舰”的前身“瓦良格”号拖带回国,最让他感到无比荣光。“我有幸参加这次漫长、艰巨的拖航,十多年来,我一直感到很幸运。”余新洪说,由于被拖带船舶的特殊性、任务的保密性,及当时的政治因素,给拖带任务带来重重困难。历经4个月零10天、全程15500海里,救捞人圆满完成了拖航史上的壮举!

  救捞人的坚韧,更体现在对打捞事业的执着追求上。

  “南海一号”宋代古沉船是当今世界年代最久、体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古船。“为保护这艘800年前的南宋沉船的原生态历史信息,我们提出‘整体打捞’方式,这在世界水下考古史上属于首次。没有经验可借鉴,我们边研究边实践,第一根梁就花了整整13天才穿成功。”广州打捞局副局长王仁义介绍。终于,在历时9个月的艰苦作业后,“南海一号”于2007年12月22日正式打捞出水,重见天日!

  老一辈救捞人有“高光”时刻,年轻一代也有自己的骄傲。

  “我曾多次参加过飞船发射的海上应急保障工作,能参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真的很自豪!”谈起曾经的工作经历,东海救助局“东海救118”轮的“80后”救助船长盛王森说。据了解,救捞系统已经圆满完成“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海上应急救援保障等多项任务。

  拖带“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回国。

人民的救捞队伍

  为了人民,中国救捞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大爱护众生,坚定实施党和国家的海上德政工程;

  为了人民,中国救捞人以生命赴使命,迎台风、战寒潮,坚决保障海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人民,中国救捞人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救捞,以忠诚和担当书写新时代壮美诗篇。

  直升机救助起火渔船。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人命至上”

  70年来,中国救捞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次次以生命赴使命。

  2006年8月4日,5000吨运沙船“富华1号”在秦皇岛附近海域作业时突然翻沉,一对夫妻被困在翻扣船中。

  经过紧张的搜索,救捞潜水员祖旭峰终于在船舶机舱中发现了遇险人员。他一边向救助指挥报告情况,一边安慰惊魂未定的遇险夫妻:“我会在这里一直陪着你们,等你们全部获救后,我再出去!”

  由于救助设备有限,祖旭峰摘下自己的呼吸器给遇险者戴上,由另一名潜水员将他们分别救出,自己却等在漆黑的船舱里,最后一个出舱——把生的希望送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祖旭峰的选择,是中国救捞人坚持“人民至上、人命至上”的一个缩影。

  2005年12月,渔船“辽瓦渔25048”与一艘货轮相撞而翻扣于海面。北海救助局救助船长王伟指挥全体船员与救助直升机、应急救助队员密切配合,将被困十多个小时的4名遇险人员成功救出,创造了在倒扣船底开洞救生的奇迹。

  2017年,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救生员蒋小华所在的机组,在油料告急时,紧急搜寻最后15分钟,终于发现并救起了在海面上漂了近7个小时的一家五口,其中有两个孩子。

  “那时候我们已经打算放弃了,孩子在不停地喝海水。看到飞机盘旋,知道有救了!”被救者朱敏表示。

  在遇险者心里,救捞人是海上不灭的灯塔,驱散死的黑暗,带来生的希望。“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国救捞人用一次次舍生忘死践行着。

  生死救助,争分夺秒。

全力以赴完成重大抢险救灾任务

  面对每一次国家重大抢险救灾任务,面对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中国救捞人总会全力以赴。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B—7125”机组千里驰援。5月21日,机组飞抵巴蜀电站搜救时,发现两名幸存者被困在三面环山、仅有30余米宽的峡谷深处一棵大树上。飞机旋翼直径长达18米,即使能顺方向飞入谷底也无法转弯,更无法救人。

  危急关头,机组紧挨着缝隙,背对着峡谷,倒退着飞进去!这意味着飞行员只能靠绞车手的口令操纵直升机,稍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机组成员全体全神贯注,冒着随时可能有塌方的危险,顺利救起两名幸存者!

  凭借娴熟的救援技术,“B—7125”机组成为现场空中救援主力,在峡谷中、在丛林上、在高压电网空隙间,共执行救灾任务30起,接救被困人员225人,运送救灾物资13.9吨。

  “在陆地展开救援我们还是第一次,心里蛮紧张的!”回忆起2012年参与辽宁抗洪的场景,北海第一飞行救助队机长马宏儒说。

  2012年8月4日上午,受台风“达维”影响,辽宁省普降暴雨,辽阳县河栏镇东部山区5个地点66名群众被洪水围困,情况危急。当时还是副机长的马宏儒随“B—7313”救助机组紧急驰援。

  “树上有人!”在洪水中一棵岌岌可危的树上,机组人员发现了一名男子。

  怎么救上来?直升机如果飞得太低,强大的气流可能把树吹倒,男子会被洪水冲走;如果太高,钢索也易与树缠绕;也不能向前飞,那样救生员很容易撞上大树。小心翼翼地,机组人员密切配合,5分钟内把被困人员救起。

  “后怕的是,飞机刚刚升到空中没多久,那棵遇险男子抱了6个多小时的柳树便被洪水冲走了!”马宏儒说。

  面对每一次重大抢险救灾任务,中国救捞人逆风而行,谱写了一曲曲心怀苍生的壮美之歌。

  抗震救灾,冲在一线。

  台湾海峡救助遇险渔船。

高效处置重大突发事件

  2002年5月7日21时,一架客机在大连海域失事。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组织救援,烟台打捞局潜水员姜至勤是第一批前往搜寻的潜水员。

  “第一次参与重大灾难救援,当时在十几米水下看到那么惨烈的场景,有些潜水员被吓得一动不能动。”十几年过去了,姜至勤依然不忍回忆当时的景象。但他很快调整好了心态,第一个下水并搜寻出第一具遇难者遗体。后续救援人员赶到后,在26.7平方公里的飞机失事海域搜寻19天,共打捞出92具遇难者遗体或遗骸。

  “大家连续作业,累了就在救援船沙发上歇一歇,只想把遇难者的遗体尽快打捞出水,给遇难者家属一个交代,给社会一个交代!”姜至勤说。

  2018年10月28日10时,重庆一辆公交车在万州长江二桥坠入江中,车上15人遇险。上海打捞局潜水员胡建奉命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事发水深约80米,潜水搜救难度极大。胡建第一时间下水,首先对公交车水下环境探摸,再进车内搜寻。

  “潜水员从入水到出水约40分钟,已是潜水员作业极限,但为了充分利用救援‘黄金时间’,我们都在突破极限连续作业。”胡建说,潜水员先后下水作业20班次、作业3038分钟,在水下75米处打捞起7具遇难者遗体、行车数据记录仪和事故车辆,高效地完成任务,为失踪人员搜救和事故调查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黄河小浪底沉船打捞、长江‘东方之星’沉船打捞救援等众多重大突发事件中,很多救援人员本来有些畏惧,但到了现场之后,感受到遇难者家属急切的心情,每一个救援人员都主动请求下水救援!”胡建说。

  风雪中打捞。

高质量发展的救捞队伍

  新时代的中国救捞,正全面贯彻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努力找准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定位;

  新时代的中国救捞,正在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为指引,扎实推动新时期救捞事业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的中国救捞,正做好“十四五”期建设发展总体部署,忠诚担当高效履职,加速向着建设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迈进!

  新时代必须有新担当新作为

  “安全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要求,是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殷切期盼。我们必须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切实守住海上安全这一底线。”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王雷说。

  他表示,“十四五”期,仍然是救捞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推动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的攻坚期。中国救捞要做好“五个必须”。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必须坚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发挥救捞海上应急安全保障“尖刀连”和“主力军”作用,着眼于保障国际物流链供应链安全,为畅通现代流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安全保障;

  必须坚持建设现代化应急体系,提升应急救助抢险打捞能力,建设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

  必须坚持服务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强化深远海救捞能力建设,推动内陆水域救捞力量发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坚持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力弘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全力履行国际公约和多双边协议等义务,积极构建海上救捞交流合作格局。

  韩国“世越”号沉船进入半潜驳就位。

加快建设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救捞全盘布局,全力推进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建设党和人民信得过的救捞力量。

  按照《救捞系统“十四五”发展规划》,到2025年,将基本建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海江兼备、快速反应、处置高效的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应急救助抢险打捞效率和处置效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实现海域有效覆盖。海上救助力量在沿海离岸100海里以内水域形成多重覆盖,200海里重点水域加强,依托应急救捞基地,在我国海上能源战略通道机动部署救捞力量。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沿海离岸100海里以内重点水域应急达到时间不超过90分钟,具备内陆深水应急救捞快速处置能力;救助航空器有效实施昼夜间救助;人命救助有效率年均不低于96%。

  加强高效处置能力。海上100米水深以内沉船整体打捞吨位不低于10万吨,强化6000米水下机械扫测打捞作业能力,离岸50海里以内水域溢油清除能力不低于1000吨,沿海离岸50海里以内重点水域溢油清除机动力量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5小时……

  70年风雨沧桑,负重前行;70年战风斗浪,勇立潮头。

  奋斗新时代,一幅浓墨重彩的中国救捞服务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大型专业救助船在南海执行巡航任务。

  短评

时代的真心英雄

  安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要求,更是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殷切期盼。

  海上应急救援,是避免和减轻海难事故、守护生命财产安全的最直接手段,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70年来,中国救捞始终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海上应急安全保障“尖刀连”和“主力军”作用,积极履行“三救一捞一消”神圣职责;积极兑现向党和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舍身于火海,斗浪于潮头,抢险于台风,搏击于寒潮,“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奏响生命最强音,托起生命的交响。  

  在遇险者眼里,他们是黑夜不灭的光,驱散黑暗,带来生的希望;在航海人眼里,他们是海上平安的舵轮,始终在为千舟万楫护航;在国家的眼里,他们是应急救援值得信赖的重要力量。

  而在他们自己眼里,一次次挺身而出,一次次无畏前行,只因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父母的每一句唠叨,妻子的每一声问候,孩子的每一声“爸爸”,无不是埋藏在心底的一缕牵挂……

  忠诚担当,铁骨柔情。

  他们是和平年代当之无愧的真心英雄!

  接力生命,传递希望。

  文字 | 周献恩 陆天 吴辉 刘钇杭

  图片、视频 | 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

责任编辑:王天玥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