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热点思考】唱响新时代劳动号子 发展新时代劳动文化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9-06 07:36

  【热点思考】

  原标题:唱响新时代劳动号子 发展新时代劳动文化

  兰新哲

  ●观点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要弘扬劳动精神,唱响新时代劳动号子,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文化。

  百年党史,是一部党带领人民通过劳动不懈奋斗的历史。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如何弘扬劳动精神,唱响新时代劳动号子,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文化,让劳动更加科学、有效、伟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思考。

  劳动号子是劳动文化的雏形

  劳动号子产生于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协调节奏、动作,释放身心压力、激发劳动热情、缓解疲劳,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这些声音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具有强烈的劳动文化气息,蕴含丰富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内涵。

  劳动号子表达了劳动人民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劳动号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气质的民间文化,有着或粗犷豪迈或坚实有力的朴实曲调,展现出极具生命穿透力的劳动人民乐观精神。

  劳动号子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精髓。自古以来,我国都有赞美劳动、讴歌劳动者的传统。劳动号子不仅能让普通百姓够得到摸得着,用通俗易懂的词曲腔调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更重要的是,它还成为记录时代文明特征的关键符号。

  劳动号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劳动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全部物质条件。劳动号子孕育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丰富在劳动文化发展中,是人与劳动相结合而产生的情感和艺术之花,是推动物质和精神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活载体。

  唱响新时代劳动号子

  立足新发展阶段,要把唱响新时代劳动号子,培养现代劳动文化,作为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劳动文化、劳动精神、劳动理念,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一是要坚持劳动文化为劳动者服务的导向。劳动号子作为劳动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深刻反映和艺术再现了每一个时代的巨大变迁,是广大劳动者的精神动力。新时代劳动号子,要观察、体验、研究劳动者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情,并把这些作为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让更多接地气、动人心、鼓士气的作品竞相涌现。要更加主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奏响追梦的劳动旋律、唱响时代的劳动赞歌。

  二是要把劳动红色资源用足用好。红色资源既是最鲜活、最珍贵的党史教材,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运事业蓬勃发展的光辉历程。要不断强化“用脚下的土地教育土地上的人”这一理念,深入挖掘、用足用活红色资源,打造劳动文化教育培训实景课堂,多形式组织开展全景式、体验式、开放式教学,让劳动文化在延续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时代风采。

  三是要充分发挥工会服务阵地的作用。劳动号子的唱响、传承和弘扬要有过硬的阵地保障和平台支持。工会组织在职工文化开展方面既有传统、也有优势。比如工人文化宫作为广大职工心目中的文化乐土和艺术摇篮,曾经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是各城市的“地标”和“名片”,虽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工人文化宫这块阵地在影响力上有所下降,但留在广大职工群众中的那份记忆和感情却没有消减。此外,劳模工匠工作室、劳动技能竞赛、职工书屋等都是工会的优势阵地,只要建好用好用活,必然能够成为深受职工群众欢迎的职工文化活动中心。

  提升劳动文化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凝聚了全体劳动者的智慧和力量,这是发展新时代劳动科学和劳动文化的源头活水。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发挥劳动理论研究创新的先导和服务作用,加强劳动科学研究,提升劳动科学、劳动文化的内涵,为劳动科学创新、劳动文化发展、劳动实践创造注入新的时代活力。

  一是要深入研究劳动科学与文化的时代特征。劳动科学研究既有哲学层面的广泛性,又有经济学、社会学层面的实践性。劳动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着劳动价值、劳动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面对劳动场景、劳动观念、劳动形态的跃迁和价值嬗变,要深化劳动科学研究,主动回应劳动关系不断发展所衍生的新内涵、新问题,为新时代培育和创造更加科学的劳动文化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这是推动劳动号子和劳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基本功。

  二是要深入研究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动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精神财富。“三个精神”根植于中国土壤,彰显劳动者思维,契合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诉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和时代特色。要深刻领会“三个精神”的科学内涵,全面把握辩证关系,发掘劳动价值,使“三个精神”成为新时代劳动文化的灵魂,把精神变为动力,促进共创共享劳动成果。

  三是要深入研究劳动美学,服务劳动者追求高品质生活。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一个经典命题就是“劳动创造美”,涵盖了劳动创造美的对象和劳动将人改造为审美的主体两个维度。“劳动最美丽”是劳动美学在新时代的新体现、新表达,是“实干”美学的新高度,也是劳动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生动实践。要契合新时代劳动者对劳动美学的认知能力和审美水平,加强劳动美学的内涵发掘,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运用,使新时代劳动号子艺术化,打造出更多更好的能够引起共鸣、广为传唱的经典作品,让劳动美学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为陕西省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