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1-09-22 09:46

  原标题: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绩

  教师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对学生施加价值层面的影响。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师是基础,也是关键所在。只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上去了,人才培养质量才有保障,才可能办出高质量的教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明确要求。落实这一要求,必须把打造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作为先手棋,着力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乡村教师长年奋斗在农村基层教育一线,默默奉献。面对淳朴、渴求知识的农村孩子,他们坚守着三尺见方的讲台,用全部心血浇灌着乡村的幼苗。这些了不起的“守望者”,点亮了农村孩子们的希望。图为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次营镇中心学校,58岁的武爱国在给孩子们上音乐课。新华社发

  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发展历程,几乎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每个关键阶段,中央都专门出台文件,对教师队伍建设作出安排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教师、情系教师,每逢教师节,都以很亲切的方式表达对教师的问候和祝福。习近平总书记到基层考察工作时,多次看望慰问教师,与广大教师座谈,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会议,研究审议教师队伍建设文件,推动解决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寄予厚望,希望老师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目前,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教师1790多万人,每年新培养教师近100万人,能够较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对教师补充的需求,教师供给不足的矛盾基本得到解决。教师学历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已分别高达99.98%、99.89%、98.79%。教师待遇得到有力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规定的“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基本实现,教师职业吸引力得到增强。广大教师坚守三尺讲台,兢兢业业,甘为人梯,无私奉献,涌现出一大批潜心教书育人的楷模,向全社会展示了新时代教师队伍的良好形象。

  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教师队伍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一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十分薄弱,教书育人能力不足。二是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性别结构失衡。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显示,2020年小学教师中女教师比例高达71.17%,50岁以上教师占15.9%。三是教师培养质量不高,优秀学生不愿意报考师范专业,优秀毕业生不愿意从教或长期从教。四是教师培训缺乏针对性,与教师培养体系不相配套,与教学实际需求存在脱节,教师职后提升跟不上。五是保障教师待遇的长效机制、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联动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另外,一些地方师德师风问题时有发生,教师队伍中存在少数害群之马,严重败坏了教师队伍良好形象。总的看,教师队伍已成为制约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短板,亟待系统施策,全面加强。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打造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

  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着眼教育事业长远发展,将教师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战略上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培养培训、教师管理、经费投入等方方面面,但核心是打造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为教育事业发展源源不断培养造就优秀教师。

  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是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后盾。只有教师教育的质量上去了,教育事业发展才有动力。对此,中央有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把握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国情,着眼全局,着力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为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夯实基础。既要发挥师范院校的主体作用,找准师范院校的定位,完善多层次的师范生培养体系,提升教师培养能力和质量;又要注重发挥高水平大学的作用,吸引“双一流”高校高起点高标准培养教师,拓展高素质教师来源渠道。针对当前教师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提五点建议:

  第一,适当抬高教师培养“门槛”。过去,师范院校比较热门,录取分数线较高,吸引了大量品学兼优的学生报考。进入新世纪以来,受社会大环境和政策导向影响,教师培养格局发生重大改变。目前,新设立本科院校和专科层次院校成为中小学教师培养的主体,师范生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在学前教育阶段,中职成为培养主体。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共有在校生205.9万人,其中中职生110.9万人,占54%)。针对这一问题,要多方采取措施,如严格师范专业设置门槛、加大对师范专业支持力度、对师范生招生予以倾斜等。同时,应推动更多高水平大学承担教师培养工作,提高教师培养层级,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师范专业,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师工作。

  第二,大力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调查显示,目前新入职教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基本功较差、教学实践经验不足等突出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迫切需要综合施策,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要着眼培养高质量教师,在教师教育机构准入、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社会实践等方面完善标准体系,发挥标准的引领带动作用。要加强师范生课程体系建设,及时更新学科课程内容,提高教学实践课程的比重,强化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对实习环节严格把关,注重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教学能力。要重视师范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对培养教师的教师,专门进行系统培训,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要注重师德师风教育,让广大师范生有机会走进学校、进入课堂,真正了解教育、热爱教育,厚植教育情怀,引导其立志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第三,加快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和完善与培养体系相配套的教师培训制度,出台有吸引力的政策,为非师范专业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提供高质量的岗前培训。大学毕业生到学校工作,只是教师职业生涯的起步。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锻炼和职后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讲,做好教师培训工作,与教师职前培养同等重要。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后培训体系,将教师培训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切实解决好教师参加培训面临的工学矛盾,真正实现中小学教师培训全覆盖。要完善培训课程体系,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优化培训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增强针对性实效性,让广大教师参加培训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要创新培训模式,多采用案例教学、示范观摩、研讨交流等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实行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要利用好现有教师培训资源,不断拓展新的教师培训力量,积极培育更多高水平教师培训机构。

  第四,加强对教师教育的质量评估监测。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必须定期开展教师教育质量评估监测工作。只有通过评估监测,才能及时了解情况,对教师教育质量进行全面体检,并将质量保障的责任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要对现有师范类专业作出评估,对存在问题的提出整改要求;对质量确实难以保障的,予以取消,坚决停止招生。要建立健全刚性的师范类专业评估认证制度,以3~5年为一个周期,所有师范类专业都应接受评估认证;评估认证结果与资源配置、招生计划、职称晋升、干部考核等挂钩。对师范院校的评估,更加突出师范的定位,重点考察师范生培养质量,引导督促广大师范院校牢固确立“师范姓师”的办学导向。

  第五,完善教师保障政策。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必须依法保障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受全社会尊重的职业。要调整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尤其要切实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确保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要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强化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一线教师、从事特殊教育随班就读工作教师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要切实减轻中小学老师不合理负担,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推动形成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尤其要关心乡村教师工作生活,加强乡村教师周转住房建设力度,改善广大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帮助乡村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在培训、职称晋升、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使其能够在乡村学校安心从教。

  教师队伍事关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需要社会各界携手努力,为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培养造就高质量教师队伍贡献智慧和力量。

  (朱之文,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本文系作者在庆祝第三十七个教师节暨2021年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的致辞,题目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