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弘扬革命传统 传承太行精神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11-02 11:35

  原标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弘扬革命传统 传承太行精神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开辟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在当时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太行儿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

  太行精神 薪火相传

  1937年9月,按照党中央指示,八路军115师、120师和129师三个师挺进山西,主要依托太行山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太行干部学院特聘专家 郝雪廷:我们要在华北创建自己的根据地,就需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让广大群众来和八路军一道,这样的话我们创建根据地就有了基础。

  到1940年底,八路军部队的规模迅速扩充,然而随着日军的“扫荡”越来越疯狂,经济和交通封锁变本加厉,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的侵袭,根据地物资匮乏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太行山的军民在党中央的指挥下开展大生产运动,边战斗,边生产。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讲解员 董文滨:我们看到这个是群众之前使用过的纺车,当年无论是抗日干部还是普通士兵(都是)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面战斗一面生产,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通过纺线织布,开荒种地等形式克服了重重困难,不仅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也增进了军民鱼水情。

  与此同时,八路军依靠太行山区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自力更生,创建了多所兵工厂来生产武器弹药。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陈列部主任 李东光:为了生产武器弹药,八路军兵工厂自己做焖火炉,还有制造枪炮子弹的工具。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八路军不但没有被困在太行山上,反而在艰苦的条件下,依靠根据地群众不断发展壮大,孕育了伟大的“太行精神”。

  太行干部学院特聘专家 郝雪廷:坚定的思想信念就是抗战必胜。所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共同来克服,这也是太行精神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上,我们共产党人应该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弘扬太行精神 推动转型发展

  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涞源县,群山连绵,沟壑纵横。80多年前,八路军依托太行山有利地形,展开了有声有色的游击战争。著名的黄土岭战役就发生在这里,日军所谓的“名将之花”阿部规秀 在这里被击毙,他是抗日战争中被我军击毙的职务最高的日军将领。眼下,曾经有着辉煌抗战历史的太行山区,也在不断地摸索与历练之下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面貌。

  河北省涞源县发改局党组书记 局长 曹晓光:当时在太行山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那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在太行山军民身上表现出的是团结一心、不畏艰难的精神。

  为了守护绿水青山,同时也为当地乡村振兴发展打开门路,2017年涞源县关闭了原来的采矿企业,请教专家因地制宜地寻找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经过一系列的尝试与努力,县里引入了养鸡龙头企业。

  河北省涞源县上庄乡乡长 梁晓杰:我们全乡18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合作社与公司进行合作生产,由公司负责提供鸡苗、饲料和后期的技术服务,并按照保底价收肉鸡,合作社负责饲养,收益由村委会进行分配。

  河北省涞源县上庄乡中庄村村民 宋明:现在这建了养殖场,流转了我的地,我三亩多地,一年3000来块钱,现在我在这上了班,一天也是200多块钱,我觉得比出去打工强。

  目前,涞源县已建养殖鸡舍390栋,同时还建成了年屠宰规模为8100万只的肉鸡生产线,以及大型饲料加工厂,形成了集种鸡、饲养、深加工、有机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河北省涞源县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 赵书慧:除了养殖户,还直接带动300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通过种植饲料原材料,带动11000余人增收致富。

  2020年2月,涞源县实现脱贫摘帽。如今当地的绿水青山也换来了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河北省涞源县白石山镇寨子村村民 王小芳:以前都是夏季人们到这旅游,现在游客春天的时候到这赏花,然后夏天的时候来这避暑,秋天的时候来这采摘,冬天的时候到这滑雪,基本上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旅游饭,收入也能达到20多万,比以前翻了好几倍,觉得挺好,挺开心。

  传承太行精神 筑起富民之路

  在转型发展中守望初心,在开拓进取中传承精神。抗战岁月中,巍峨险峻的太行山里留下了太多英雄故事。新时代里,为了打开山区发展的大门,这里的党员群众靠着万众一心、不怕牺牲、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将一条条道路修进山区,也让山区的老百姓走上了致富之路。

  河南省林州市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险峻的太行大峡谷就在这里。抗战期间,著名的“林南战役”也发生这里。抗战胜利后,崎岖难行的山路却成了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的难题。开山修路,七十多年的时间里历经几代党员和群众的携手建设,如今不仅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去年,林州市所有的通村公路全部实现了柏油化。

  林州市石板岩镇党委书记 路红卫:路修通了,人也多了,我们政府统筹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旅游资源)整合以后,全年接待游客达到了350万人次,旅游收入也达到了10亿元。这条路也变成了我们的一条致富道。

  路的变化牵动百姓生活,也在一代代建设者的接力中传承着太行精神。林石公路还被交通运输部评为2019年度“十大最美农村路”。

  林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张军明:路的形态一直在变,不变的是党和政府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干事业谋发展的责任和担当。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弘扬好太行精神,把农村公路进一步织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更好的交通保障。

  在山西,路的畅通也让小乡村迎来了大发展。深秋时节,山色烂漫。眼下,不少游客来到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打卡这里46公里长的山区公路美景。

  平顺县地处太行山南部,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为了打破山区闭塞交通造成的发展困局,多年来,这里的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山路。

  平顺县岳家寨村党支部书记 岳先来:那时就没有路,出山(卖山货)很困难,主要靠肩扛人挑。这样出去(修路)党员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由党员带头干,老百姓在后面跟。

  就这样几十年的时间里,党员群众齐上阵,一个村接着一个村修,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被人们称为“太行天路”的公路。如今这条升级改造后长约46公里的公路,带动沿途9个行政村50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原平顺县北秋房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郭万胜:脱贫攻坚以来,一靠党的政策,二靠党支部带领村民实打实地干,(把原来的村子)变成一个崭新的旅游名村。现在咱村上有9户农家乐,(仅农家乐一项)每户年收入在两万块钱。

  太行干部学院特聘专家 郝雪廷: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改革开放阶段,在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每一个时期,太行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鼓舞人心的一种精神,太行精神也在延伸也在放大。

责任编辑:杨雯宇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