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大别山精神:英雄山上红旗飘

来源:解放军报
2021-11-03 08:47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丨大别山精神

  原标题:英雄山上红旗飘

  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 

  解放军报记者 胡璞 通讯员 孙明江 石良玉

  大别山,南接长江,北抵淮河,横亘鄂豫皖三省交界。有人说,这是一座革命的山,一座英雄的山,一座精神的山。这是一片红色沃土,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书写了不朽篇章。

  李大钊、陈独秀、董必武、陈潭秋等在这里亲自指导建党活动;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等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这里建立了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这里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

  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大别山人民一心向党,在血与火的抗争中,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红色奇迹;大别山精神激励着后来人坚定信念、团结奋进,将先烈为之奋斗和牺牲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理想信念不倒,革命火种不熄

  八面红旗,高高飘扬。在河南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对面的英雄山上,“红旗飘飘”主题雕塑巍然矗立。

  红旗飘飘,正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大别山最真实的写照。

  1921年,陈潭秋等在湖北黄冈陈策楼成立党小组。此后,各级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革命的火种被点燃,红色的旗帜高高举起,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序幕就此拉开。

  领导工农武装起义、组建红军部队、创建革命根据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大别山人民踊跃参加革命,同敌人开展顽强斗争。听党话、跟党走,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也深深印刻在了大别山革命儿女的骨髓里。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告别了战斗多年的大别山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漫漫长征路。

  但这一路格外艰难。鏖战独树镇、血染庾家河、血战板桥镇……每一仗都艰险万分。然而面对几十倍于己的敌人,这支年轻的红军队伍没有退缩。他们一路行军一路战斗,冲破层层封锁,沉重打击了敌人。他们一路行军一路宣传红军的主张、播撒革命的种子,不仅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还保存和壮大了红军的有生力量。

  1935年9月,历时10个月、行程近万里,这支被称为“北上先锋”的部队,率先抵达陕北,与西北红军胜利会师,在战略上配合了红一、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毛泽东曾称赞红二十五军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

  红军主力离开后,敌人并没有停止对大别山区的“清剿”。但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留守根据地的红军将士重建红二十八军,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他们带领大别山人民,坚持了3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此后,大别山始终处于党的坚强领导下。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的游击战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形势;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从1921年到1949年的28年间,大别山的党组织活动从未间断,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从未间断,革命根据地建设从未间断。红旗在这里树了起来,扎下了根,就不曾倒下。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

  大别山是有名的“将军的摇篮”。湖北红安、河南新县、安徽金寨,这些全国有名的“将军县”,都坐落于此。

  “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28年浴血奋战,大别山走出了340多位将军,20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在册的烈士就达13万多。

  “共产党员跟我来!”独树镇战斗中,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一马当先,率领部队同敌人殊死血战。

  红二十五军长征一路高歌猛进,吴焕先却在甘肃泾川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

  为了革命,吴焕先一家6口惨遭国民党地方民团杀害,他的妻子把乞讨来的粮食送给红军,自己饿死在回乡的路上。

  像这样的革命家庭,这里还有很多。黄麻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戴克敏,全家有14人参加革命,其中11人英勇献身。

  这不仅是一个革命英雄辈出的地方,这也是一个英雄的人民辈出的地方。

  光山县一名乡干部晏春山被捕后受尽酷刑英勇不屈,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誓死不说红军游击队的位置,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纵身跳下了悬崖。

  面对敌人抓不到王树声就“血洗西张店”的威胁,麻城大娘周家姆让儿子换上了王树声的衣服。周家姆儿子被敌人杀害,王树声得以幸免。

  正因为有无数像晏春山、周家姆这样的大别山人民,红军才日渐壮大、不断夺取胜利。

  掩护部队、帮助保存物资、带路、侦察敌情……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之所以能够站住脚、扎下根,同样离不开大别山人民的全力支持。正如刘伯承所说,“我们所依靠的是人民,蒋介石所依靠的是碉堡”。

  最后一碗米送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当年,大别山人民用行动支持党、支持军队;时过境迁,大别山人民对党和军队的浓浓深情始终未变。仅信阳市,2003年以来就为人民军队输送了超过300名飞行学员。参军入伍,投身国防和军队建设,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红色基因一直在大别山儿女的血液中流淌。

  传承红色基因,推进老区建设

  今年9月,罗山县铁铺乡八一爱民学校开学的第一天,六(2)班的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红二十五军的历史,这是他们的开学第一课。

  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在大别山筑起的一座座丰碑、书写的一段段传奇,也为后来人创造了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奋斗向前的不竭动力。

  2019年,在河南考察期间,习近平主席来到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参观时特别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这些年来,在河南信阳,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习红色故事,做英雄传人”作为开学第一课,将国防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军地合作编写下发了国防教育读本,确保中学生和小学生人手一册。

  今年10月中旬,陆军驻豫某部官兵来到罗山县何家冲村,走进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参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走进红色场馆、走近革命先烈,已经成为驻守在大别山区的部队开展主题教育、砥砺初心使命的优先选择。

  近年来,老区各级政府十分注重红色场馆建设,并使之成为开展红色传统教育的重要依托。例如安徽金寨,陆续实施了革命遗址修缮和纪念场馆布展提升工程。去年,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成功入选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首批试点单位。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生生不息,人民军队根植人民,服务人民,积极支援老区社会经济建设。

  协调引进致富项目、援建八一爱民学校、签订军民共建帮扶协议、制订乡村振兴“作战图”、鼓励引导退役军人投身乡村建设……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人民子弟兵一直在行动。

  曾经贫困落后的革命老区,如今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形成兴旺的旅游产业,茶叶、板栗、红薯等农副产品畅销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这是当年先辈们革命的初心,也是今天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让我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责任编辑:王天玥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