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 孔丽琴:用25年追求“制扇”至美

来源:中工网
2021-12-09 19:52

  中工网记者 姚怡梦

  在杭州百年老店王星记的制扇车间里,孔丽琴坐在工作台前,向中工网记者介绍着制扇工艺,手上的活儿也没有停下。在中指、无名指和大拇指默契的配合下,她用模具灵活地捻折着扇面,旁人甚至还来不及看清动作,一个扇面已经折好。“这是我入行时学的第一道工序,手指经常会磨出血。”孔丽琴回忆道。

  孔丽琴从事制扇工作已经有25年了。如今,她从刚进车间的普通女工,成长为制扇车间班组长,还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浙江省劳动模范、杭州市三八红旗手、下城区非遗传承人等多个荣誉称号。

  从“一份工作”到“一份责任”

  起初,孔丽琴进入这个行业只是想为家里分担经济压力,对自己要做的工作也是一知半解。

  “开始制作的时候,师父不会把材料给你,如果你做不好,就会把材料废掉,是很可惜的。”孔丽琴只能坐在师父旁边做一些辅助工作,这一坐就是两年。

  师父一点点地教,她便从旁观察师父的动作,总结经验。“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每个人的手法都不一样,在做的过程中要自己调整。”孔丽琴的用心师父都看在眼里。

  “看到我手巧,师父渐渐地开始教我切头。”所谓切头,就是将折好的扇面,用专用的刀具上下两端裁剪整齐。孔丽琴边说边拿起一把扇子向记者演示:“不要小看切这个动作,它很重要。一刀切下去,如果你手握的角度不好,扇面就会斜。”

  沿条、糊面、上浆……经过不断努力和日积月累的实践,绢扇、白纸扇的制作工序,孔丽琴都能信手拈来。这双细嫩的手也满是老茧。

  “我现在啥都会!”孔丽琴骄傲地说。“刚来的时候,一个人负责一个工序。现在我们一步到位,材料给你,你就能做出成品。每个师父教我一道工序,他们的本领我全都学会了,整把扇子的制作工艺都可以完成。”

  虽然是做扇子的,但是他们却不能用扇子。“刚来的时候工作条件不像现在这么好,只有电风扇。电风扇也只能往脚上吹。因为如果吹身上,会把胶水吹干,胶水一干,糊得不结实,扇子的品质会受影响。到了冬天,胶水是冰的,我们手上都长了冻疮。”

  工作枯燥,条件艰苦,为什么还要坚持?“做一行,爱一行。一件事情都做不好,你还想做什么其他事情!”孔丽琴想了想说道:“刚开始只觉得这是一份工作,后来慢慢地感觉,我所做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责任和担当。”

  初中毕业,文化水平比较低,一直困扰着孔丽琴。工作后,她白天上班,晚上读书,坚持了七年,终于拿到了相应的学历。“没有成果的话,那前面所付出的努力都白废了,所以我一定要坚持。”

  “这就是手艺人”

  都说精工出细活。孔丽琴对每道工序的细节要求极高。“如果扇子没达到我的要求,绝对不会出手。我要达到自己的标准之后,才能作为成品。”而她的标准也随着能力的进步不断提高,超越自我。

  拿起一把黑纸扇,孔丽琴向记者展示道:“如果扇骨毛茸茸的,就让刺先扎到我手上,拿到顾客手上的时候就很光滑了,这就是手艺人。”

  作为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的载体,折扇常出现在各大国际盛会。

  在备战杭州G20峰会礼品期间,34个日夜,孔丽琴的个人高产达7312把。说起这件事儿,孔丽琴记忆犹新。

  “那时候时间紧张,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除了睡觉吃饭,就在干活儿,34天没有一天空下来。有时候骑车到家门口骑过了,一直往前骑,把家给弄丢了。”孔丽琴大笑道,“心里面老想着这个事,想我明天做什么。早上起来拳头都捏不紧,一只手粗,一只手细。”

  “G20峰会、杭州亚运会的礼品都是我做的样品。”孔丽琴很是骄傲。

  每次有新品诞生,孔丽琴都充满了喜悦和兴奋,即使经过无数次修改,她也乐此不疲。“我很喜欢出新品,因为扇子得到别人的认可,这就是成功之处。就好像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一样。”

  对新品充满激情,对老物件也怀有敬意。“有的人把收藏了很久的扇子拿来修复。我会去看、去研究材料和制作工艺。老一辈的人是怎么做出来,我应该怎么把它复原。”制扇工艺源远流长,孔丽琴一直在学习的路上。

  “多收年轻的徒弟”

  孔丽琴最大的遗憾就是徒弟年龄都比她大。“我的徒弟经常开玩笑说,‘我们到时候都退休了,师父还在工作。’”虽是笑着说出的话,却满是心酸。

  “在座的很多师父都是有十几年、二十几年工龄的人。新人每天对着一样的事情做,就会觉得枯燥,所以很难留下人才。来学的人有很多,但是时间一长,就静不下心来了。”

  孔丽琴拿出一把极为精致的黑纸扇说:“这把扇子有88道制作工序,做这个扇子很苦,十个手指头没有一个是完好的。能制作这把扇子的人越来越少了。”

  孔丽琴教过的徒弟最大48岁,最小的是人才引进的大学生,但是现在只留下了四五人。面对这个困境,孔丽琴一直在思考。“大学生来参观的时候我会向他们提问,‘以后扇子是怎么样的?’要生存下去,肯定要走进年轻人当中,让他们亲身感受,思考技艺和文化应该怎样传承下去。”

  此外,暑假期间,小候鸟来到制扇车间参观,孔丽琴带着小朋友了解扇子的制作工序,并教他们亲手做扇子。前不久,她还拍视频给小朋友,让他们在课堂上体验做扇子,让传统文化扎根进孩子们的心里。

  孔丽琴有一个朴素的愿望:“以后能多收年轻的徒弟,把扇子的技艺和文化传承下去。”(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刘英杰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