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原标题:梁骏:二十年攻坚克难 自主创新做强民族芯片
央视网消息(记者 孙晓媛):芯片被称为电子产品的心脏,更被誉为国家的“工业粮食”。一个国家制造芯片的技术,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该国的信息技术水平。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补芯”成了很多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掌握核心技术、走好自主创新之路的关键。
“在头发丝的横截面上画出1000多个同心圆”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杭州国芯首席技术专家梁骏,二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在芯片“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上攻坚克难。
他用3年的时间突破了0.18微米芯片设计的难点,又用10年的时间全面掌握了40纳米的关键技术;2020年,一举突破22纳米的技术关口,自主掌握了从0.18微米到22纳米各类集成电路工艺的设计能力。
梁骏在接受央视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芯片的神奇之处在于,只有指甲盖大小的面积却包含了几千万甚至几亿个晶体管,工艺越先进,数量就越多。
工作中的梁骏(图片/受访者)
如果达到22纳米工艺,就相当于在头发丝的横截面上画出1000多个同心圆。而芯片设计的难点也在于此,几亿条电路集成在方寸之间,难免互相干扰,能否解决干扰问题成了芯片设计成败的关键。
2008 年前后,我国市场迎来了电视图像从标清转向高清的契机。当时,民族芯片产业刚刚起步,国外技术封锁,国内资料奇缺,即便是入门的粗浅问题,想找人请教交流也很难。国外有现成的高清芯片,但售价高、成本贵。
作为后进者,梁骏所在的公司起初找人合作,研发了第一代高清芯片,但性能达不到要求。这也让梁骏意识到了自主研发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压力下,他带着几个年轻人组建了自己的技术攻关团队,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坚持前行。他和团队要做的不仅是设计出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的国产芯片,而且要在保证性能的基础上实现更低成本。
经过一年多的大胆试错、小心验证,终于在2009年,公司团队解决信号干扰问题后推出了第二代高清芯片,在性能一样的情况下,售价比国外同类芯片便宜了近三成,从此我国在高清卫星接收机领域实现了进口芯片的国产替代。
2015年,面向“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梁骏主持设计了高清高集成卫星数字电视芯片,以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芯片技术的“安全、自主、可控”,更凭实力迅速在全球卫星接收机市场占据第一。
做强民族芯片,必须走自主研发创新之路
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精神源泉。
梁骏告诉央视网记者,工匠精神的维度很多,但站在数字经济的角度看,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创新精神。创新代表着发展与进步,每前进一步,都是对壁垒和误区的清扫。
梁骏在做集成电路知识普及与培训(图片/受访者)
在集成电路领域,技术更新换代快,对创新能力和创新速度要求很高。他说,只有做到最好,才能在市场中活下去,所以,没有第二、第三名,只有第一名。
2018年,响应国家推广电子雷管的号召,梁骏带领团队白天下矿山、钻隧道,晚上在实验室模拟场景、优化方案,最终设计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电子雷管芯片,大大提高了爆破作业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2020年春节期间,梁骏带领团队克服疫情、隔离等困难,研发出了适用于电梯的智能语音识别控制算法,产品应用在武汉第六人民医院等防疫地区,减少了人员接触,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这些年,他潜心研发,累计获得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17项,打通了从设计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产品荣获中国半导体创新产品奖等多项荣誉。
在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表彰大会上,梁骏代表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中的科技工作者作了发言。
他说,按照传统理解,在过去,工匠是传统手工艺者,处理对象是手工艺品,有实体;然而,信息时代呼唤“信息工匠”,处理对象是信息,但信息看不见摸不着的。国家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建设,为芯片从业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发展机遇。
一块芯片,方寸之间。纵观全球,芯片之争从未停止。从业20年,梁骏说,只有加强自力更生的能力,靠创新驱动,未来才不会受制于人。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