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e网评】被需要是一种幸福,让志愿服务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来源:中工网
2022-04-13 14:29

  龚先生

  “被需要是一种幸福,这是在观看完表彰大会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把志愿服务当做自己的生活方式,时时刻刻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做奉献爱心的事,我想这就是当一名志愿者的真谛。”

  这是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河北大学学生郭新帅日前在接受采访时的一番肺腑之言。

  在几天前召开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多支志愿者团队获得“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多名志愿者获得“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图片来源 新华社

  而在总结表彰大会召开的前一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特意致信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者,再次向他们表达感激与敬意。“北京创造了历史,成为世界上首座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过冬奥会的‘双奥之城’!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书写下这一伟大篇章的过程中,你们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你们可以以此为豪!是你们让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圆满举办!你们做到了!”巴赫还动情地称赞,志愿者奉献了真情与激情,“你们的表现和行为真正暖人心灵”,“你们的一张张笑脸温暖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这不是巴赫第一次对中国志愿者表达感谢和敬意。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他就盛赞志愿者,并用汉语诚挚致谢:“志愿者,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中国朋友!”2月21日,国际奥委会还向北京冬奥会志愿者颁授了奥林匹克徽章。

  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里,每一位志愿者都如同一片温暖了冬日的雪花,他们把志愿化成一道光,凝聚成温暖世界的力量。于国家,他们成为创造伟大事业的一分子,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年蓬勃向上的形象;于个人,他们学习了知识,开拓了眼界,收获了成长。

志愿者代表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获赠红灯笼  图片来源 新华社

  正如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是我们体育事业的终点,志愿者们这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对于他们的志愿者生涯,也只是一个开始。

  郭新帅感悟到“被需要是一种幸福”,进而希望“把志愿服务当作自我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生历练多么珍贵、多么富有价值!而代表1.8万名冬奥志愿者在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言的河北师范大学学生袁玮婷表示,“奥林匹克精神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未来的日子里,作为学习新闻传播的一名学生,我将继续怀揣北京冬奥精神,用一颗热忱的心,为这个世界上需要被看见、值得被看见的人和事而发声,尽一份青年学子的绵薄之力。”这样的志向和抱负,同样让人钦敬。

  可以想见,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的经历,将对这些年轻人未来的人生产生积极而长远的影响。往大了说,也将对中国方兴未艾的志愿者文化有所助益。因为种子会发芽,孩子会长大。一个善意可以带来更多的善意,一颗灵魂会推动另一颗灵魂,一个人会带动一群人。

  我们为什么需要志愿者文化?因为“仁者、爱人”,因为“爱人者,人恒爱之”,因为“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因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因为“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志愿者文化和中华人文精神高度契合、一脉相承,它源自每个中国人的血脉和内心。

  现代意义上的志愿者文化意味着个体对于他人、对于社会的一种责任和担当。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与社会变迁下,人们对于志愿者文化的理解可能不同,但尊重、友爱、自愿、无偿、奉献一定是其核心内涵。也正是这些基本理念,构成了志愿者文化对于全人类的意义。

  “这些天,我在这个小区认识的人比我十几年认识的人还要多,我从未感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那么近。我内心感到很温暖。”说这话的是一位名叫周啸的上海志愿者,龚先生在今天早上的电视新闻看到他。他帮助了别人,温暖了这个城市,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是志愿者文化的独有魅力。

  千真万确,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希望志愿服务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祝福向上向善的志愿者文化在中华大地蔚然成风。

责任编辑:宋环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