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丨山坳坳里的小村落成了“香饽饽”

来源:法治日报
2022-04-21 07:52

  原标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丨山坳坳里的小村落成了“香饽饽”(主题)

  大别山腹地群众走上融合发展致富路(副题)

  法治日报记者 马维博

  “户户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这句关于河南省新县的红色故事一直在流传。新县地处大别山腹地,也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革命战争时期,不足10万人的新县为革命献身5.5万人,鄂豫皖苏区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

  几十年来,当地党员群众精心守护红色精神家园,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如今,革命老区发展如何?群众的日子过得怎么样?《法治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走访。

  居家养老风靡老区

  从2017年开始,箭厂河乡戴畈村的留守妇女通过层层筛选,合格者成为村里的孝心护理员,方明菊正是其中之一。

  谈及现在的工作,方明菊感触颇深。

  早些年,她和丈夫通过县里的劳务输出项目到境外打工,由于来回机票昂贵,他们几年才回老家一趟。

  几年前,方明菊的父亲和公公双双病重,但等夫妻俩辗转回到家里时,却未能见到两位老人最后一面,这让夫妻俩非常愧疚。他们随后决定一人出去打工,一人在家照顾老人,方明菊由此成了留守妇女。

  2017年冬天,乡里决定开展“居家养老”项目解决村里留守老人的看护问题时,方明菊报名后通过了选拔,正式穿上“孝心护理员”红马甲,成了戴畈村留守老人的“大众闺女”。

  2018年,戴畈村成立了河南省首个村级老年协会,将全村60周岁以上的重度残疾老人、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存在特殊困难的老人列为重点服务对象,将70周岁以上的老人和60周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列为一般服务对象。通过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系统、手机App和一键求助,第一时间快速回应留守老人的需求,为老人们提供以助洁、助餐、助行、助医和心理慰藉为主的居家养老服务。

  目前,为让县域内的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新县辖下各乡镇已全面铺开“居家养老”模式,914名留守妇女通过筛选培训成为“孝心护理员”,“红马甲”正在成为全县留守老人们的“心头好”。

  正像新县县委书记吕旅说的那样,戴畈村的“善治”探索正在新县开花结果。

  足不出户奔小康

  田铺大塆61岁的许秀青和丈夫韩启林一起创办的“春临农家”小院,搭上了“美丽风光”变成“美丽经济”的快车。

  看着他们家日子过得如此红火,很难想象8年前他们还在贫困线上挣扎。

  2012年,韩启林在外务工时不慎从高处坠下,一条腿粉碎性骨折。一年两次手术、药物加上后期康复等费用不但掏空了家里的积蓄,还让他们欠下20多万元外债。

  债台高筑,许秀青一夜愁白了头。

  2014年,改变悄然而至。田铺大塆等村庄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随后,新县规划“九镇十八湾”,发展全域旅游。田铺大塆由此先后完成了修路排水、大塘整修、人工湿地等11项系统工程,彻底改变了村庄面貌。

  “你看这路也修好了,村容村貌也变了样,县里正在大力搞生态旅游,你们整个农家院,到时候生意一定火。”这一年,村干部拿着1000元钱到许秀青家做工作,支持他们购置桌椅开办农家院。

  靠着三间老瓦房,稍稍拾掇,摆几张桌椅,春临农家小院就这样开办了起来。当年,春临农家小院的毛利润不到800元。

  但随后,经过县乡两级党委政府不懈努力,田铺大塆成功“逆袭”。

  “现在赶上假期,我从上午11点开始炒菜,一直到下午4点,手都离不开锅铲。”仅用3年时间,许秀青就还清了所有的外债。2019年,许秀青一家的收入达30万元。

  为在村里“孵化”更多“许秀青”,2016年,田铺大塆成立三色农耕园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上海一家旅游公司合作,背靠青山绿水,打造“创客小镇”。

  2019年,田铺大塆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500多万元,吸纳就业120余人。

  山坳坳里的小村落成了游客眼里的“香饽饽”,年轻人眼中最有出息的是从走出这里变成了回来建设美丽家乡。

  乡村振兴激活动力

  曾经,泗店乡由于地形地貌因素缺乏发展动力,导致610户人难以脱贫。

  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以来,该乡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新型发展模式一举攻克这些难题。

  余河村55岁的刘玉花就是该乡探索新型发展战略的受益人之一。

  刘玉花一家因家中长子罹患精神疾病,长年就医用药导致家徒四壁。

  “被纳入精准扶贫档案后,孩子的看病用药有了国家兜底,我们家摆脱了这个难题。”刘玉花告诉记者。

  余河村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气候潮湿,不适宜粮食作物生长,但却适合石斛生长。于是,依靠乡里探索的新型发展战略,余河村到浙江吸引石斛种植企业前来投资。

  据搜斛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华介绍,产业基地投入使用后,随即招收当地贫困户和农户到基地务工,每年为当地群众提供长期就业岗位20个、贫困户签约岗位20个、临时岗位5000人次。

  目前,该公司已带动全乡107户321名贫困群众参与到户增收项目,农户年均可增收3000元以上,与65户贫困户签订协议,带动每户贫困户年增收4000元。

  如今,新县旧貌换新颜。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团结一心,在传承保护大别山红色革命精神的基础上,将红色旅游、绿色生态和产业创新多元融合发展,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战果,努力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多点开花,取得了喜人的丰硕成果。

  吕旅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只有自治、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渗透进乡村的每根毛细血管,乡村才能真正走上振兴之路。

责任编辑:王天玥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