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匠汇·2017年江苏工匠 | 陈昊:“生产一线是创新的最好土壤”

来源:新华日报
2022-05-05 11:01

  原标题:“生产一线是创新的最好土壤”

  新华日报记者 王 静

  4月29日下午,在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闭幕式上分享完从业经历后,陈昊就从直播现场赶回公司,参加国际电工委员会的视频会议。

  42岁的陈昊现为国网江苏超高压公司南京运维站变电二次运检师。他从一名继电保护工,成长为国网公司保护装置运维专业的首席专家,先后获评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工匠、第六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交流一等奖、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十佳文明职工、省青年五四奖章、省知识产权领军人才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5年,从东南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陈昊,进入国网江苏公司成为一名继电保护工。除了日常设备维护,他常常思考在一线检修时遇到的难题,并尝试解决。2007年6月,某220千伏线路发生故障。在撰写故障报告时,陈昊发现报告中的数值与理论计算值有区别。经过查阅资料、研读文献、试验验证,他将故障分析报告总结成论文。这也是他第一次将保护现场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生产一线是创新的最好土壤。”陈昊认为,产业工人的科研创新离不开生产实际需要。

  2020年3月,陈昊与团队成员研制的变电站智能化检修调试平台,获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这一创新成果,最初是为了帮助班组职工搬运试验仪器。“检修时常用微机型继电保护测试仪,装置重达二三十公斤。”陈昊说,2013年,班组成员在变电站搬运测试仪时,不小心将仪器重重摔在地上,之后试验结果总有偏差。陈昊和其他员工花了9个多月,研制会爬楼的小车——继电保护调试载具,可以带着仪器在变电站里平稳上楼,在平地快速行进,同时自带驱动和越障、自备电源供电等功能。随着电网技术的更新换代,调试载具的功能更多,升级成为智能化检修调试平台。根据该项目成果研发生产的产品,目前应用遍及江苏电网上百座变电站。

  陈昊还记得,领奖会场上有记者问他,是不是拿到奖项的瞬间觉得之前努力都物有所值。“我觉得是,但也不是。在变电站第一次把保护测试仪用载具推上3楼时,我们的付出就已经得到回报了。”陈昊说,从工人创新的角度来看,科研创新的实际应用比理论成果更有意义。

  2014年,陈昊创新工作室成立。从此,喜欢琢磨专业技术的他,开始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技术骨干一起精心钻研。他还在南京运维站办起“学堂”,鼓励青年员工展示对工作有益的思路、方法。目前,工作室青年成员中,5人获得江苏省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称号,11人拥有发明专利,5人在江苏省科协青创赛、南京市科协青创赛中获奖。

  去年9月,工作室的创新成果“运行状态下高压断路器潜伏性故障监测技术及应用”,获第六届全国职工创新成果交流活动一等奖。断路器相当于电网的保护开关。一直以来,其故障诊断与处理只能依靠停电检修,不能及时掌握运行中断路器的状态信息,而变电站设备停电又会为电网运行带来压力。一次检修时,陈昊联想到体检用的心电图,“能否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故障信号呢?”陈昊没想到的是,这个项目从提出创意到实际落地,花了近十年时间。一次次调试,一次次试验失败没有磨灭团队成员的研究热情,最终,机械故障监测、外绝缘监测、电气回路监测、精准测量、高效通信、样本拓展等一道道难关被攻破。

  一线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让陈昊走上国际大舞台。2017年,陈昊成为国际电工委员会中国继电保护领域特别工作组中国镜像工作组召集人。在数次标准讨论会议上,面对质疑,陈昊和其他中国专家一起用详尽的数据、图表,展现中国标准的硬实力。

  近年来,特高压等世界级大型电力工程不断在国内落地,西部水电、北方火电经数百公里甚至一两千公里输入江苏,智能站保护、国产化自主可控保护等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陈昊认为,产业工人的创新不能止步于一城一地的技术问题解决,还要关心当前技术发展趋势、行业甚至国家的核心关注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创新,形成新的行业、国家技术标准甚至国际标准,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宋新雨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