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白马山融合发展多产业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立足禀赋闯新路 土中寻金富一方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2-05-27 04:28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

原标题: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白马山融合发展多产业(引题)

立足禀赋闯新路 土中寻金富一方(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鑫 方大丰

“我们老两口都在这里干活儿,还有车接送,比种田轻松多了!”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白马山,56岁的向珍英正在和村民们一起采茶。

站在白马山巅举目四望,5000余亩莓茶郁郁葱葱,尽收眼底。让人很难相信,这个被评为3A级景区的莓茶种植基地、主题公园,10多年前还是一片荒山。

不是茶的“茶”

说起白马山的变化,不得不提与向珍英同村、老家就在山下的刘超。

这位靠借钱上了大学、走上创业道路的年轻人,在小有所成后,并未忘记那些曾帮助过他的乡亲。在白马山上,有医药行业从业经验的刘超带着村民种起了中草药。然而,现实远比理想骨感。由于选种失误,刘超不但没能带领大伙致富,自己还赔了不少钱。

进退维谷之际,刘超想到了一种以张家界为核心生长区域的植物——莓茶。莓茶以茶为名,其实是一种藤本植物,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刘超从小就跟着长辈,从山上采来野生莓茶,烹煮饮用。

芽尖做茶叶,老叶做提取液,根茎喂养禽畜……在刘超眼中,一年种多年收的莓茶浑身是宝。除了开发高端茶叶制品,公司还与科研单位合作,充分挖掘莓茶的内在潜能,推出黄酮茶饮料、黄酮营养液、黄酮面膜等多款产品。在公司借助毗邻5A景区优势打造的莓茶主题公园,游客不仅可体验茶园风光、特色美食,还能亲手体验一把采茶制茶。

在刘超的家乡、曾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永定区,莓茶产业正被打造成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该区大力推进莓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区莓茶种植面积达13万亩,有超过8万人从事相关产业,5.5万名农民靠种植、加工、销售莓茶致富增收。

正值采茶季,向珍英每天早出晚归,一天能采十公斤左右的莓茶。按每公斤14元的收购价格,可日赚上百元。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夫妻俩每年能挣两三万元。

刘超则将目光聚焦莓茶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战略,公司正在建设年产万吨中药材深加工大健康产品工程项目。

山是万宝山,树是摇钱树

出生在贺龙元帅故乡、就读于贺龙中学,年届古稀的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人刘珍元,为了带领乡亲们致富,瞄准了家乡种植历史悠久的白茶产业。

山路蜿蜒,盘旋而上。汽车驶入平均海拔800多米的银杏塔村,云雾初散,视野豁然开朗。正是采摘雨前茶的时候,只见成片的梯田茶园中人头攒动,热闹不已。

地处大山之巅,青壮劳力外出务工、老弱留守,银杏塔村曾是桑植的贫困村。刘珍元至今记得,初到村里时田间遍地荆棘、无路可行的场景。她带来的4台挖掘机,光是开路整地就用了8个月时间。

一亩亩茶园,一头连着高山之巅的百姓,一头连着高山之下的茶企,串起的是农企情,唱响的是脱贫致富歌。

“一年万把块钱随便挣,自己足够生活,还能时不时给在外上学的孙子打点生活费。”76岁的熊金玉边采茶边说,茶丛之中大多是老年人。

“采了春茶采夏茶,采完夏茶有秋茶。冬天又要除草、施肥。只要愿意干,一年四季都有活儿。”银杏塔村驻村队长、第一书记黄蔚介绍,该村已形成“桑植白茶”为主导产业,烟叶、养殖、中药材等为辅助产业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刘珍元在该村打造有“云上茶园”之称的千亩桑植白茶基地,每年可提供5000人次的务工机会,户均增收两万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进‘茶旅融合’,争取将银杏塔村打造成茶旅融合示范村。”黄蔚告诉记者,村里围绕“吃住行娱购游”六要素,建起了游步道、观光亭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今年还计划建手工制茶体验馆、茶艺体验培训中心、茶叶展览销售中心等。

“地是刮金板,山是万宝山,树是摇钱树,人是活神仙……”正如这首桑植民歌所唱,近年来,桑植县大力发展白茶产业,一芽一叶已成当地人民的致富茶、幸福茶。

沃土金果香,发展有新路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红二方面军的孕育之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腹地。穿行这片红土地,耳闻目见的是土家苗寨的巨变。

谷雨时节,站在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的制高点眺望,育苗基地春意盎然,百果园里新绿满枝。很难让人相信,这里曾是一个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的贫困村。

“有女莫嫁菖蒲塘,家里只有烂箩筐。”说起过去的菖蒲塘村,老支书王安全笑着念出一句顺口溜。山多、地少、水缺、路烂,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吃饱肚子都成问题。

穷则思变。王安全带着村里的党员、能人,带头走出村子,到浙江、福建等地借鉴发展经验,决定回村发展水果种植。

王安全把自己的田搞成试种场,试种成功,再带动村民一起种。从一开始试种蜜橘,再到引进椪柑、蜜柚、猕猴桃等品种。村民们很快在特色水果种植中尝到了甜头。村里的荒山变成了果园,越来越多村民脱贫致富,纷纷盖起新房子,开起了小车。

从引种到选育品种,在发展水果种植产业过程中,村里还诞生了一位“土博士”。

丁青青是村里最早引种和选育猕猴桃苗木的人。他在引种“米粮一号”猕猴桃时发现,猕猴桃易发“溃疡病”。通过不断进行“土实验”,成功选育出猕猴桃砧木抗“溃疡病”栽种方式。后来又经过摸索,成功选育出无须授粉、口感更优的无籽猕猴桃,亩产3000公斤左右。

“过去引进品种,是我们跟着市场走;现在选育了自己的新品种,相当于我们掌握了市场!”丁青青说。

一卖苗木,二卖苗木,三卖技术。村里会嫁接的妇女多,可以组建一支“女子嫁接队”,对外输出技术服务。包括田香群在内的16名妇女当即报名,“女子嫁接队”风风火火成立了。

忙时外出干活,闲时在家带娃,赚钱、顾家两不误。短短几年时间,“女子嫁接队”的足迹就遍布贵州、重庆、四川等地。去年,“女子嫁接队”的收入超900万元。

周祖辉是村里创新发展的新生代。曾在县城摆摊的他回到村里,围绕水果产业做起了文章。开公司、办水果加工车间、直播带货……紧随周祖辉之后,菖蒲塘村的50多名年轻人组成“电商青年军”,开拓网上销售渠道。

在周祖辉看来,老支书靠发展第一产业带大家脱了贫;当下要靠一二三产业融合,为发展打开新路子。

责任编辑:朱晶晶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