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努力创造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来源:宣讲家网
2022-06-10 08:44

  原标题:努力创造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对青年科技人员的激励,敢于给年轻人担纲大任的机会,创造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创造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优良的成长环境是成就人才的摇篮,是托举起人才的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他多次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心底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营造宽松环境,提供广阔平台”。创造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引导人才在宽松的环境下“放心、安心、潜心”创新事业,增强人才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思想观念上,要围绕让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转换脑筋”。科学发展规律证明,赢得青年才能赢得科学的未来。创造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首先要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确立“大胆使用青年人才就是拥抱未来”的战略观。认清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强国、执政兴国的新生力量和希望所在,自觉从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高度,把培养造就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确立“破格使用青年人才就是坚持问题导向”的需求观。认清让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必须冲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思想藩篱,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确立“选拔培养好青年科技人才就是政绩”的政绩观。认清推动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确保党的事业蓬勃生机,是党委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积极主动地扛起“保好驾”“护好航”的政治责任。创造让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对青年科技人才多用“望远镜”、少用“放大镜”,积极当好关心他们健康成长的“园丁”,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人才培养上,要瞄准让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精准滴灌”。管用有效的培养机制,为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创造机会、提供空间。青年科技人员学历高、有朝气,但经验少、磨炼少。所谓的“精准滴灌”,就是用心管好每一个成长环节,为年轻干部搭好阶梯,全方位、深层次加强培养。科学规划培养目标。借鉴国家层面的“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经验,根据本系统、本单位优秀科技人才各自特点与专业知识背景,科学制定不同专业、不同层级人才培养规划、计划,确定每一时期、每一阶段要达到的培养数量与质量目标,有计划按步骤地组织实施。量身定制培养方法。根据青年科技人才生长规律和科研工作需求,全面梳理摸排青年科技人员队伍,建立完善数据精准的人才信息,按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逐一确立个性化、差异化、精细化的培养方向与成才路径,力求做到“一人一动态”“一人一策”,实施“一对一”帮带,实现需求与个人目标的合拍性、一致性。搭建人才锻造平台。提升优秀青年人才担纲领衔国家战略科技任务的比例,推动科研项目向青年人才倾斜,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和舞台空间,让他们多担纲、多经历练、增长才干,提高实际科研能力。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使参与任务有度可量、有迹可循,促其强筋壮骨、茁壮成长。

  人才使用上,要着眼让人才脱颖而出构建“绿色通道”。用好人才是发挥人才效能的关键。人才培养,以用为本。落实到青年科技人员队伍上,“使用”主要是指多给他们以担当大任的机会。“创造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要求而是科研工作运行中的原则。要坚持“创新不问‘出身’”的原则,打破“唯出身”藩篱,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办法,让有真才实学的青年科技人员有用武之地;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管理方式,通过“能者为核”优化人才配置,提高人才资源和创新需求的匹配度,用科研项目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要敢于“让嫩竹子挑重担”,有意识地给青年科技人才“搭梯子”、“给舞台”,尤其在申报课题创作、科研项目或奖励项目上给予优先推荐、立项或支持;要勇于为革新创造者撑腰,宽容干事过程中的失误失败,寓监督和建议于支持帮助当中,力避“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洗碗效应”现象。培养青年人才的目的是为了发挥作用。因此,“不拘一格降人才”,必须下大决心坚持。这样,才能真正让有才学、有信仰、有口碑、有实绩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的良性循环。

  在机制规范上,要瞄准让人才脱颖而出提供舞台空间。规范有效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是确保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保障。人才培养机制。要以培养领域高层次青年领军人才为目标,鼓励通过跟班学习、学术交流、名家拜师、创作实践资助、业务进修等多种形式,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促进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加快成长。人才评价机制。要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区分青年科技人才的层次和目标应用,相应设立综合、成果、专项、培育等奖项,有时间节点地进行奖励兑现,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发明创造积极性。扶持保障机制。要发挥院士、专家的言传身教和课题育才作用,让青年拔尖人才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淬火加钢;要健全科研经费稳定支持机制,探索建立青年科研人员自主合理使用经费承诺制,让青年人才走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科研困扰,尤其在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方向上要持之以恒,支持“十年磨一剑”。关怀赋能机制。一方面,建立定期与优秀青年人才谈心谈话制度,不定期举办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座谈会、研讨会、集体“问诊把脉”及其他学习交流活动,跟踪其关注和需求,对于苗头性、倾向性和潜在性问题,及早发现、提醒、矫正,确保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他们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科研攻关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一定意义上,保障科研时间,就是保护和保障创新活力,就是提高创新创造能力。

  环境营造上,要瞄准让人才脱颖而出突出“荣誉激励”。人才激励环境是一个集政策制度、用人导向、荣誉情感等多要素为一体的综合生态,需要共同作用,这里专指荣誉激励。强化舆论宣传。要把创造让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纳入弘扬时代主题的重要内容,让“科技英雄”“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五四奖章”的价值观成为全社会主旋律,让其先进形象和生动实践如缤纷画卷强力拓展;打造优秀人才品牌。要大力培养有担当、有本领、有作为的青年科技人才典型,作为各行各业“聚才招牌”重磅推出,特别重大显著的,应通过专题宣传、巡回报告等多形式,营造规模效应和轰动效应。切实用好奖励杠杆。要根据发明创造青年人才的培养方式、目标和阶段等不同设立创新奖项,让发明创造与个人乃至家庭获得感挂钩,在创新收益、福利待遇、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来,形成共振效应。事实上,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这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如重奖科学家、重奖劳模、重奖创新成果等,以此为基石,要按照“聚人才、兴事业”的要求,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创建,切实形成“为祖国发明创造是最闪亮的星”的社会导向,增强青年科技人员创新成才的自豪感、获得感、价值感,进一步引领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正能量。

  (于永军,作者系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理事  原济南军区司令部直工部副部长 教授)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