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鄂伦春族下山定居69年,新生活之路越走越宽阔——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从山中走来,在幸福中扎根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2-07-03 02:16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

原标题:鄂伦春族下山定居69年,新生活之路越走越宽阔——(引题)

从山中走来,在幸福中扎根(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世光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歌曲中唱到的鄂伦春,是我国东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

作为北半球渔猎民族“活化石”,鄂伦春人生活在大小兴安岭,以狩猎为生,衣皮食肉,桦皮为屋,具有独特的生活习俗。

69年前,作为我国最后一个保留狩猎习俗的民族,原属瑷珲县辖区内14个部落的鄂伦春人下山定居。如今,这个从山中走来的少数民族,在幸福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新生

1953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原属瑷珲县辖区内14个部落的鄂伦春族下山定居,开始了新生活。

开始“新生活”——“新生鄂伦春族乡”的名字就从这里开始了。

“欢迎欢迎,快来我们家看看。”在新生鄂伦春族乡新生村村民葛春勇的邀请下,记者走进了他的家里——“一栋两家”的格局,充分展示鄂伦春族特色,中间由枪、箭组成的“斜仁柱”形状的房屋,两侧为猎枪组成“斜仁柱”形建筑,体现出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风格。

鄂伦春人下山定居之前,常年在深山中过着游猎生活,居住的是用桦树皮、桦树枝干搭建的传统建筑“斜仁柱”。下山定居后,他们的住宅先后经历了枝干加泥、木刻楞到今天住房砖瓦化率100%、户均住房面积62.5平方米的转变。

新生鄂伦春族乡还先后实施三次大规模新居建设和旧房改造工程,建成新居25栋50户,供鄂伦春族群众免费居住,群众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住房条件好了,升学、就医、就业等方面的品质提升了,他们的幸福生活有了坚实的保障。

为了让更多的鄂伦春族子弟能够更好发展,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政府规定,在就读、升学等方面出台加分、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鄂伦春族小学生每年补助210元,中学生每年补助240元,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一次性奖励2000元,考入国家重点院校的学生,全额补贴学费。

在医疗保障方面,鄂伦春族群众享受免费医疗待遇,新农合费用全部由政府代缴,对年龄较大、特困群众,医保政策报销范围外的部分,爱辉区政府用本级资金给予部分解决,对鄂伦春族“五保户”和困难老人集中供养。

新生鄂伦春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孟立焕告诉记者,近几年乡党委、政府也在不断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渠道,从以前单一的打猎为生,发展到现在以农业种植为主,文旅融合、药旅融合为辅的乡村振兴新模式,近10年农民人均收入翻了三番。

传承

身着节日盛装,高唱迎宾曲,在“撮罗子”造型的大门前,鄂伦春族的姑娘们手捧美酒,迎接远方到来的客人。

白桦木搭建成圆锥体,外面覆盖上兽皮,这就是“撮罗子”,也是鄂伦春人曾经在山上居住的房子类型。

鄂伦春文化每年最为集中的体现,就是已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

“古伦木沓”为鄂伦春语,意为祭祀火神。自古以来,鄂伦春人都有祭拜火神的传统,如今这一古老的习俗已经成为当地的盛大节日。节日期间,白天举行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活动;夜间拢上篝火,请萨满跳神、祭神祭祖。

不仅传承,还不断扩展、传播。

“我做的桦树皮盒很受游客欢迎,特别是这种圆形的。”今年67岁张玉霞是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剪刀、刻刀、锥子……运用着常见的工具,桦树皮在她的手里产生了魔术般的变化。张玉霞作为黑龙江省妇女手工编织协会理事,每年积极组织桦皮手工艺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妇女达上百人。

目前,新生村承担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狍皮手工技艺的传承保护工作,现有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6名,市区级传承人15名,建成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定期举办各类非遗技艺培训班。

创新

早年的鄂伦春人世代以狩猎为生,骑马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项基本功。

如今,这项基本功不仅仍然在传承,还有了创新——骑马不再是为了狩猎,而是为了护林。

今年,已经是鄂伦春护林马队连续第69年开展护林工作。1700平方公里的密林中,30余座山峰、16条河流、100余个草塘沟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就像马儿跑出了新路子,鄂伦春人下山之后的创新之路也是越走越宽。

“这棵叫赤芍,不仅花开得好看,根部还可以做药材,一斤能卖30多元呢。”夏日时节,新生乡新生村村民关国清在自家院子里侍弄着满园的赤芍、升麻、白鲜皮、苍术等中药材。

现在,像关国清家这样发展庭院经济的农户,在新生乡已有132户。全乡种植道地中草药示范区540亩,建成中药材展示园区15亩,种植赤芍40亩,预计每亩年增收不低于5000元。

2023年是鄂伦春族群众下山定居70周年,新生乡将以打造“鄂伦春风情北药小镇”和新生鄂伦春族民俗旅游区4A级景区为核心,以“一道、两带、三区、四馆”建设为载体,提升老景点,创造新业态,让包括鄂伦春族在内的各民族百姓在大美边疆的生活中,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责任编辑: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