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杜斌:全力以赴不负生命重托

来源:中工网
2022-07-07 15:20

  国家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杜斌,自1994年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工作在临床的第一线。他以过硬的业务能力、宽厚的医者仁心,挽救了无数危重病患者的生命,被众多患者评价为“一个纯粹的医生”。

  使命担当,冲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第一线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多地医务人员支援湖北,众志成城,共同抗疫。杜斌是北京协和医院驰援武汉的第一人。2020年1月18日,杜斌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作为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奔赴武汉,与钟南山、李兰娟等专家一起实地调研武汉疫情情况,指导武汉疫情防控工作。杜斌是专家组中唯一的重症医学专家。

  抵达武汉的第一时间,杜斌一头扎进了重症治疗第一线,在武汉市各大医院巡视指导重症抢救。2020年的除夕,杜斌是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重症病房里度过的。当北京协和医院国家医疗队增援武汉后,杜斌被任命为临时科主任。为了给每位患者制定更优化的治疗方案,杜斌常常穿着防护服不吃不喝在病房里观察患者情况,一待就是10个小时。在他的倡导下,病人管理从分时段负责制改为医疗组负责制,每一位患者都有相对固定的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这不仅有利于治疗方案的落实,也实现了医护之间的高效配合,提升了治疗效果。他把科学、规范的协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带到当地医院,因地制宜地建立起各项规章制度,为前线共同奋战的同仁提供了宝贵的“协和经验”。

  2020年3月17日,首批完成救助任务的医疗队陆续返程。但是,仍有一批重症医生坚守在武汉,杜斌就是其中之一。他说:“即便新发病例数已经持续清零,但仍有一部分危重病人需要救治。重症医疗人要坚持到最后。”4月15日,最后一支国家医疗队离鄂,被誉为“重症八仙”之一的杜斌与其他7位专家继续留守武汉,攻坚最后的“重症堡垒”。

  当全国疫情趋稳之时,黑龙江风波又起。杜斌从武汉直接转战哈尔滨、吉林……从2020年1月18日前往武汉,到2021年1月29日任务结束返京,杜斌一年多没有回家。每有家人询问他什么时候回来,杜斌总是回答,“现在顾不得”。“作为医生,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我们永恒的初心。”杜斌说。

  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杜斌从不缺席。几乎在国内所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2003年春天,SARS病毒肆虐全国,杜斌被北京市借调,担任全市调度指挥。他也常在深夜被叫回医院,参与具体的诊疗工作。看到年轻的医生有些慌乱,他鼓励大家说:“不要害怕,我带领大家一个病人、一个病人地看。”

  从SARS、猪链球菌感染、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到禽流感、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山西临汾山体滑坡……每次一接到任务,杜斌就即刻启程,深入一线,到危重伤员和病患的床旁积极参与救治。他多次作为医疗专家组组长指导制定治疗方案,高水平地完成危重症抢救,有效降低事故病死率。在国家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中,杜斌也总是承担着最重要、最关键的任务,体现出一名医生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业务能力。

  孜孜以求,情牵重症初心不改

  2005年,杜斌在北京协和医院创建内科ICU,至今已有17个年头。内科ICU在危重病患者的诊疗和预后改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危重患者评估、院内获得性感染、液体复苏和血流动力学监测等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杜斌更注重人文关怀,他常说:“我们要从崇尚技术的热潮中脱离,转而去探索疾病本身的诊断和治疗。要从技术至上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使ICU从一个充满冰冷机器和设备的场所,变成一个有人文关怀、有温度的地方。”

  协和内科ICU建科之初,病房没有转运呼吸机,呼吸困难的患者外出检查时,必须依靠医生用简易呼吸器手动通气才能维持生命,也就是业内常说的“捏皮球”。患者进入CT室拍片时,手动通气支持也不能停。这意味着,必须有人陪同患者接受射线的辐射。这个时候,挺身而出的一定是杜斌。

  大夫们都知道,科里有一个原则:需要进入接触射线的房间时,只要有医生在,绝不让家属进;多名医生在场时,年资最高的进。这条不成文的规定里,饱含着医生对患者的爱,也暗藏着老师对学生的爱。杜斌定的这个“规矩”,生动地诠释了那句话:“患者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

  ICU是病情最凶险的科室,这个病房的“准入证”就是死亡之门的“通行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杜斌潜心总结临床工作经验,结合重症医学发展前沿,以“全身性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作为研究方向,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协作组平台,在参加多项国际协作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独立的临床科研和转化医学研究工作。他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20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260分。他的多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等奖项,并多次在医疗成果奖评选中获奖。

  杜斌非常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他多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并发表演讲,在国际学术期刊撰文介绍中国重症医学的发展现状,极大提高了中国重症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由他主持创建的中国危重病医学临床研究协作组自2009年成立以来,已经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文章,成为中国重症医学界唯一符合国际临床试验规范的协作组织,并代表中国加入了多个国际临床研究协作组织。

  杜斌还致力推广重症医学继续教育课程。由他主持的危重病医学基础评估与支持治疗培训课程,是国内非盈利性的重症医学教育平台,至今已经培训学员1000多人。

  杜斌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成为中国重症医学界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杰出代表。

  患者至上,把所有精力奉献给病人

  杜斌从医近30年,对他来说,患者的事就是最大的事。他每天坚持早来晚走,只要临床上需要,他就会“随时到”。每次出差回来,不管多晚,他的第一站从来都是病房。

  2020年2月4日17时,经过紧张忙碌的48小时改造,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建造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重症加强病房(简称“联合ICU”) 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区院区正式启用,第一位新冠肺炎患者转入病房。该患者呼吸极度困难,血氧饱和度仅50%,杜斌立即决定进行紧急气管插管。尽管此时病房还未配齐气管插管所必备的三级防护设备,但眼看患者生命垂危,杜斌毅然冒着暴露的危险,成功为患者实施了气管插管,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得到维持,情况逐渐平稳。

  杜斌的同事形容他“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只要他认为是对的事情,就一定会坚持做下去”。只要与病人病情有关的事,他都亲力亲为,亲自为患者吸痰,最大可能地降低患者感染风险;抢救操作亲自上手,调整呼吸机参数,深静脉穿刺,协助麻醉科进行气管插管……在杜斌看来,患者病如猛虎、体薄如纸,每个护理和治疗的细节都是决定患者生死的关键。他认为:“只有站在这些病情危重的病人的床旁,才能发挥医者真正的作用,才能帮助这些人转危为安。”

  对病人温和细心,倾听他们吐露心声;对自己,杜斌夙夜匪懈,以高标准严要求为病人排忧解难。正如他在2019年的一次演讲中所言,“我们舍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时光,把所有的精力奉献给了病人,目的是为了改变病人的生活。”可以说,这句朴素的表达背后,是一位重症专家的无边大爱,也是医者的天职,更是照进患者生命裂隙里的阳光。

  (据劳动午报消息 劳动午报记者 石海芹)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