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璀璨浦江日新月异 人民城市气象万千

来源:人民日报
2022-07-19 13:56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原标题:璀璨浦江日新月异 人民城市气象万千

“上海文化”品牌亮

人民日报记者  曹玲娟

7月,进入上海中心大厦52层的朵云书院·旗舰店,《收获》创刊65周年特展正在这里举行。“文学应该永远保持时代高度和思想高度。”《收获》主编程永新说。

这也是上海文化一直保持着的高度——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上海奋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都市,“上海文化”品牌越擦越亮。

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上海将“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纳入全市16项民心工程。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颁布实施,中共一大纪念馆建成开放,一批革命旧址遗址得到保护利用。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上海出品的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3年来在全国演出超400场;作家金宇澄创作的小说《繁花》获得茅盾文学奖,作家孙甘露新近推出的红色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反响热烈。

首演首秀魅力十足。2021年,上海共举办营业性演出38366场,平均每天演出超过100场。环人民广场1.5平方公里范围的“演艺大世界”,成为国内密度最大、集聚效应最强的剧场群。

文化设施惠民便民。上海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让家门口的文化生活越来越精彩。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东馆将于今年内开放,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等重点文化工程加快建设。

历史文脉保护传承。2019年1月,架空线入地后的百年武康大楼焕然一新;2021年底,大修后的上海展览中心拆除围栏对公众开放,生动诠释了“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

文创产业成为支柱。上海吸引逾7000家影视企业落户,是全国举办艺术博览会数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城市之一。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13%左右,支柱产业地位日益凸显。

“上海文化”,让城市更美好。

旧区改造面貌新

人民日报记者  田  泓

6月27日,上海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185街坊旧改动迁开启选房签约,65岁的王国明通过电脑摇号第一个进场,为三兄弟选择了位于奉贤区同一小区的3套一室一厅。

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后,上海旧区改造工作摁下“快进键”。虹口区加快推进听证会,旧改征询高比例生效,1000余户居民挥别旧里,全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务由此全面完成。

旧区改造,是历届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近年来被列为全市16项民心工程之首。近5年间,上海累计改造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08万平方米,15.4万户居民受益。2021年,曾占全市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总量约1/3的杨浦区,提前全面完成改造任务。目前,黄浦区还剩6万余平方米、4000余户,将在7月底前全面完成。上海市住建委主任姚凯说:“这意味着上海将全面完成持续30年的成片二级旧里改造工作,历史性解决这一困扰上海多年的民生难题。”

6月10日,虹口北外滩59街坊出让合同签订,这里将矗立起一幢180米高的商务楼,结合成片历史建筑资源,建设国际著名品牌旗舰店集聚区。虹口区旧改指挥部党委书记、常务副总指挥杨叶盛介绍,2012年,这一地块曾因居民签约率未达标而终止征收。6年后重启征询,当年底就通过生效,1000多户居民告别“蜗居”。“这得益于上海旧改的一系列创新举措相继落地。”杨叶盛说。

2018年起,上海市新一轮旧改由“拆改留并举,以拆除为主”调整为“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实行“市区联手、政企合作、以区为主”模式,破解了旧改资金筹措和平衡难题,为旧改提速提供了机制保障。如今,上海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的零星旧改工作也在加快推进,“我们有信心在‘十四五’期间提前完成。”姚凯说。

“一网通办”真高效

人民日报记者  谢卫群

“没想到宝宝的出生证明、户口等这么快就办成了,真方便。”上海市民殷俊说。去年12月,他有了孩子,听说登录“随申办”进入“出生‘一件事’”栏目就能办妥相关事宜,尝试后果然如此。

让群众和企业高效办成“一件事”,是上海“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将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的“单一事项”集成为“一件事”,从而实现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提升了群众办事的便捷度、体验度和满意度。2018年,上海推出“一网通办”改革,成立市大数据中心,通过政府工作流程再造,让群众、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便利”。

高效办成“一件事”,是上海近年来大力推进的标杆性场景集成服务。由市卫健委牵头的“出生‘一件事’”,就是其中之一。孩子出生后需要办理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登记等,产妇需要办理生育医学证明和生育保险等,涉及卫健、公安、医保、税务、民政5个职能部门,涵盖助产机构、派出所、社保卡中心、医保中心、社区卫生中心、社区事务中心等服务窗口。通过大数据归集,上海市所有助产机构均可实现“一网办、一窗办、一次办”。产妇实名登录“随申办”,跟随智能导引完成填写申请表等步骤,即可提交9项事项联办,填报信息由原来的371项减少至25项。自2020年9月上线至2022年6月底,“出生‘一件事’”已服务2.46万户家庭。

目前,上海市级层面共推出27项“一件事”,包括医疗报销、偿还房贷、新能源汽车专用牌照申领等,通过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流程优化、系统整合、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平均减环节70%、减时间58%、减材料77%、减跑动72%,办件量已达403.7万件。

一江一河岸线美

人民日报记者  黄晓慧

夏夜,苏州河畔,上海静安区蝴蝶湾公园。滨河步道上,市民或慢跑锻炼,或休憩纳凉。72岁的市民贝文珍每天早晚准时到河滨“打卡”。

“我是看着苏州河一点点漂亮起来的。”贝文珍退休前在海螺衬衫厂工作,每天上下班都要路过苏州河。上世纪90年代起,苏州河历经三期整治,水质明显改善。“但两岸景色单调,人和河没什么亲近感。”贝文珍说。

群众所忧所盼,就是城市更新着力之处。2017年,在完成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滨江岸线的贯通开放后,苏州河沿线地区滨水贯通、向腹地延伸的公共开放空间工程随即动工。

2020年底,苏州河两岸42公里滨水岸线基本实现贯通开放,打通了两岸公共空间63处断点。一座座近代民族工业遗存、历史建筑跃升为公共活动新地标:原圣约翰大学建筑群,成为“建筑可阅读”的“打卡地”;曾是中国最大面粉厂的福新面粉厂旧址,重新融入岸线景观……沿岸还衍生出许多有“烟火气”的功能节点:6.3公里的静安段景观灯光全线亮灯,苏州河桥下空间变身“口袋公园”……

“从持续治理水质到滨河岸线贯通,我们体会到,最大的变化在理念。”负责实施苏州河静安段贯通项目的应立仁说,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市民,把老百姓的感受放在首位。从无障碍坡道设置到公厕布点,从河岸亮灯的色温色调到修建休憩驿站,静安区建管委专门调研走访了周边多个街道的居民,充分听取和采纳了群众意见。

总长近90公里的“一江一河”岸线,从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今天的“生活秀带”“发展绣带”,实现了沿岸居民小区与滨水公共空间的融合共生。

咖啡飘香活力满

人民日报记者  季觉苏

作为全球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上海一些街区,差不多每百米就有一家咖啡馆。“有空约咖啡哦。”商务往来,这句话常挂在嘴边。一杯咖啡的时间,可以在虹桥商务区谈妥一个外贸大单,可以让张江科学城的程序员敲出一段段代码……

在上海,创业不仅是写字楼里通宵的灯火,也是街边的咖啡飘香。咖啡馆的密集程度甚至成为一个街区的创新指标。

700米长的街道,20多家咖啡馆,“喝”出了4000多家创新企业——杨浦区的大学路,是创业圈的“网红街区”。这里曾是一片旧厂房,2016年转型为创新园区,背靠城市副中心五角场,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源源不断输送人才和技术,校区、街区、园区在这里“破圈”融合。上海丰富的旧厂房资源,孕育出独特的创意产业新空间,散落其间的咖啡馆,令创意和灵感迸发。

截至2021年11月,上海咖啡门店达7200家,平均每万人咖啡馆拥有量接近2.9家,和伦敦、东京、纽约等城市比肩。市场如此饱和,全球新锐咖啡品牌仍持续进入;个人咖啡品牌亦如雨后春笋;每年的进博会上,来自不同产区的咖啡豆总能引起关注……咖啡成为开放上海的一个注脚。

“你好,我要打包一杯大杯拿铁。”顾客说完,店员指指自己的耳朵,通过手势互动完成点单。在上海,在咖啡店遇见听障咖啡师并不稀奇;高温天,咖啡店会为交警、环卫工送上免费饮品;疫情防控期间,咖啡一批批送到防疫志愿者手中……

从速溶到现磨、手冲,咖啡越喝越多元,场景越来越丰富。这一杯杯咖啡,闻得见创业创新的滋味,映照出满满的城市活力。

责任编辑:刘川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