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丨助推种业创新 湖南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力量

来源:科技日报
2022-07-28 09:19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跨越新引擎

原标题:助推种业创新 湖南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力量

科技日报记者 俞慧友

对于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湖南,一粒种子有多紧要?

7月20日,湖南长沙,两家实验室迎来了重要时刻——湖南省委书记张庆伟、省长毛伟明共同为它们揭牌。

这两家实验室一家是岳麓山实验室,另一家是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破译”种子的“核心密码”是它们的“主责主业”之一。

湖南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以占全国2.8%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4.5%的粮食。近年来,湖南省粮食年产量稳定在600亿斤以上。这离不开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为首的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前赴后继的种业创新实践。

以过去10年中备受全球关注、最具代表性的超级稻攻关为例。2012年,湖南比计划提前3年实现了超级稻百亩片亩产900公斤的攻关目标。2015年,湖南成功达成超级稻百亩片亩产1000公斤的攻关目标。2020年,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平均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实现……

湖南把科研成果“种”在土地中,也为“大国粮仓”的丰足,持续贡献着科技创新的“种子”力量。

发挥种业创新优势,擦亮鱼米之乡“金字招牌”

发展农业的天时、地利、人和,湖南皆占。

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环境多样;这里拥有全国第二大淡水湖,现有种子植物5000余种,据不完全统计,农作物种质资源超过10万份;这里集聚了院士“天团”,他们的研究内容涉及生猪、水稻、油菜、辣椒、鱼类等,可集齐“一桌子饭菜”;这里的种业科研人员达4000多名;这里有3家种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种业相关创新中心及工程技术中心,14个部级种业相关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

湖南还有着丰富的科教资源。除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等农林类高等科研院所外,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非农业领域的高校,也成为了为湖南省种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强大“科援团”。

天时地利人和,湖南的种业创新成果丰富:袁隆平院士团队在杂交水稻育种与应用技术方面国际领先;邹学校院士团队在国内率先育成首个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创制出我国育成辣椒品种最多的骨干亲本3个;官春云院士团队育成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杂交油菜品种。

累累成果支撑下,这里的育种产业发展强劲。湖南水稻、辣椒等的商业化育种规模及水平位列全国首位。

为持续优化种业“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湖南省政府联合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以期整合种业资源,加强产业协同创新合作。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建成2个共性技术中心和8个专业研究中心。

这只是湖南省种业科技创新布局的开端。

张庆伟表示,湖南要继承和发扬袁隆平科技创新精神,全面加强种业重大科学研究与关键技术研发,推动种业关键共性技术和交叉融合技术重大创新。

湖南,要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上担当作为,要让鱼米之乡的“金字招牌”被科技创新“擦”得更亮,让广袤的田野里播撒更多湖南“种”,让“大国粮仓”装更多湖南粮。

筑牢基础研究基石,打造四大高地

我国在种业创新机制、平台建设、前沿研究等方面相对滞后,种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种业创新成果颇多的湖南,在基础研究领域,也略欠“火候”。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湖南省对外正式宣布开工建设岳麓山实验室。科技日报记者注意到,这家实验室主要聚焦基础研究。

该实验室建设以中央《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为指引,围绕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服务种业安全、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将聚焦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及重大战略性新品种培育等领域,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学研究。同时,通过实验室建设,湖南将着力打造国内顶尖和世界一流的生物育种科学研究高地、种源关键技术创新高地、重大战略品种培育高地及高水平种业创新人才聚集高地等四个高地。

该实验室采用“核心+基地+网络”的布局方式,高度重视发挥国内种业优势区域的特色与作用:在种业创新科研力量最为集中的省会城市长沙建设实验室总部,在地理分布上,选择在全国东、南、西、北、中5大区域布局,构建兼具开放性与区域覆盖度的架构,形成上中下游衔接、产学研用结合的种业创新网络布局。

面对我国种业创新力量分散、开放协调薄弱、创新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创新机制不够灵活等问题,岳麓山实验室还着力探索建立新的创新机制,形成国际一流创新团队和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群体。

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志坚概括了这一实验室建设的初心:“我们要力争把湖南现有的优势成倍数放大,持续产出更多优秀原创性成果。我们要全力营造更优的科研环境,建设高能级的强大平台,特别是积极谋划国家级平台建设,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种源创新‘天团’。”

项目体系作支撑,科研难关被攻克

“虽然水稻喜温,但气温太高也会严重影响水稻结实,特别是极端气候下的高强度高温胁迫,对水稻的影响更大。”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邓启云说。

近年来,邓启云和他的团队研发出了新型耐高温超级稻品种吨两优900。他们正着力培育和研发可抵抗低温阴雨极端气候的品种。

盛夏7月,阳光灼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专家坚持在汨罗、宁乡等地奔波,忙着进行高产再生稻攻关。如何提高水稻产量,是团队长期坚持不懈的一场科研“马拉松”。

这些的背后都有着湖南省科技项目的支持。

近年来,湖南聚焦重点领域,先后启动了“超级杂交稻分子育种研究与示范”“油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良种猪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等15个重大科技专项,在湖南省级科技计划体系布局方面支持现代种业发展项目130余个。

项目体系的支撑,让湖南逐步攻克一个个种业科研难关。记者了解到,近一年来,湖南省低镉水稻技术研究,已成功实现“三个率先”:率先研创出不含外源基因的“低镉水稻”、率先培育出镉低积累水稻、率先发现水稻镉吸收基因天然缺失种质资源。截至目前,湖南有多个镉低积累水稻品种进入国家区试或实施较大面积的示范。以此态势,湖南有望在“十四五”期间,以科技之力解决这一难题。

“去年,我们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省种业创新项目。项目主要围绕种业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开展集中持续攻关,培育重大新品种。”李志坚说。

以技术为“武”,以项目支撑为“伴”,鱼米之乡湖南将在种源创新的大道上大步向前。

责任编辑:石婷钰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