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让陶瓷技艺在传承创新中焕发生机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2-08-25 16:05

原标题:让陶瓷技艺在传承创新中焕发生机

陶瓷作为中国最重大的发明之一,对内承载着丰厚鲜明的中华文化,对外架起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在古代中国与当今社会发展中皆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陶瓷技艺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但在时间洗礼之下却日渐落寞衰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阶段中国陶瓷在国际高端陶瓷市场的地位。在建设制造强国和文化强国的目标下,中国陶瓷技艺应坚持守正创新,在传承中赓续文脉,在创新中焕发生机。

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千年窑火

工匠精神是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为内涵,以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为体现,反映从业者职业表现和价值取向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是无数匠人对“道技合一,追求卓越”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发展时期,工匠精神回应了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质量强国、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追求,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传承创新陶瓷技艺,同样需要以工匠精神为驱动力。弘扬工匠精神,要建立“手艺忠诚”。无论是传统手工制造,还是当前技术辅助,制瓷始终是一项工序复杂、要求极高的创造活动。换言之,制瓷是细活、慢活,需要足够的专注与耐心,容不得半点冲动浮躁与急功近利。在陶瓷技艺传承创新中弘扬工匠精神,从业人员必须建立起对陶瓷技艺的基本忠诚。制瓷手艺人既要戒骄戒躁,以足够的耐心与定力投身制瓷事业,在追求极致效果中成就自我、突破自我,也要坚持守正创新,在传承制瓷技艺和陶瓷文化的同时,紧跟行业形势和科技脚步,为推动陶瓷事业发展贡献力量。陶瓷企业应当对陶瓷技艺保持基本敬重,改变极力追求产品营销和即时效益的短视思想,自觉抵制剽窃创意、抄袭作品的不正之风,尊重制瓷手艺人的智慧投入和劳动付出,为构建公平有序、和谐稳定的创作创新环境作出努力。弘扬工匠精神,要培养时代工匠。弘扬工匠精神是为了以卓越思想引领陶瓷技艺发展,以优秀文化滋养陶瓷技艺成长。弘扬工匠精神的关键在于对时代工匠的培养,要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引导年轻人将制瓷技术技能作为终身职业;要吸引更多年轻人愿意学知识、练技能,愿意扎根于制瓷领域、奉献于陶瓷事业,使千年窑火在年青一代中积极传承。

吸纳传统文化,厚植文化特色

中国陶瓷的魅力在于薄如纸、明如镜的高超技艺,也在于白如玉、声如磬的艺术成就,更在于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传承创新陶瓷技艺,理应积极吸纳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具有标志性、辨识度的文化特色。在环境陶艺领域,陶艺的装饰性、观赏性较为突出,对特色文化的体现也相对集中。比如环境陶艺作品《门》,以蓝色为基调,以两个倒置、简化的“门”字为外形,内嵌青花瓶造型,凸显了景德镇陶瓷的特色与文化。当然,陶瓷技艺和文化的传承并非拘于一方水土之间,而是在吸收借鉴、博采众长中丰富内涵。比如有徽瓷传承人以徽州传统文化为基调,融合半刀泥、玲珑瓷等景德镇制瓷技法,烧制出的瓷器置于光下呈透明状,通透而不失精美,细腻而不失高雅。实际上,即使在陶瓷产业领域,新兴原创陶瓷品牌也不会完全脱离传统文化的土壤。比如创立于2001年的“法蓝瓷”(外文名“Franz”),坚持走中西合并的独创之路,致力于将中国瓷器推向国际高端市场。尽管“法蓝瓷”的设计风格明显具有“世界化”特点,柠檬、瓢虫、香草、金鱼等西方主题随处可见,浮雕、透雕等高难度技艺应用自如,但中华传统文化对“法蓝瓷”的影响同样深刻持久。“法蓝瓷”的所有作品取材均来自大自然,严格把控选材、工艺等,积极响应现代社会对生态、环保、健康的关切。这种重视自然、尊重自然、回应自然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高度契合。同时,“法蓝瓷”的色彩明丽而不过分张扬,造型多变而不陷于夸张,高雅中不失可爱,时尚中不乏温婉,生动诠释了中国古代艺术文化对“中和之美”的最高追求。

紧随时代潮流,注入创意价值

在任何技艺传承领域中,抱残守缺只会使技艺由于长期得不到环境的滋养最终走向没落。只有将技艺置于时代浪潮之下,经受时代的检验与选择,做出适度改变与创新,才能为传统技艺注入活力,使传统技艺在岁月洗礼之中历久弥新。陶瓷技艺的传承创新,同样要在前人的手艺中融入新思想、新内容。宋代是中国陶瓷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的历史时期,这一阶段的陶瓷作品充分体现了宋代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理想,其中景德镇青白瓷雕塑更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岁月流转之下,景德镇青白瓷雕塑既保留了传统的制作技艺和审美特点,又注入了现代化的艺术思维和陶艺语言,以新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如著名的现代青白瓷雕塑《世纪娃》,在表现手法方面创新性地采用了泥片卷曲与捏塑相结合的方式,率性简洁之间更凸显青白瓷的材质美感,自然古拙的造型设计和淡泊质朴的美学追求与宋代景德镇青白瓷雕塑一脉相承,简洁明了的线条设计和纯净清润的色彩选择集中凸显了现代简约风格的特点。推动陶瓷技艺深度发展,需要致敬传统,守住陶瓷的根与魂,也要立足当下,观照时代的需与求。现代社会大众审美观念日趋多元,陶瓷艺术家个体审美已然觉醒,陶瓷艺术也要充分关注当下性。陶瓷创作除了可以依托现代工业技术,进行陶瓷材料、制作工序、工艺方式等方面的积极创新以外,还要从精神文化、审美情趣的角度出发,为陶瓷作品注入现代创意价值。因此,现代陶瓷作品可适度淡化对美好寓意的共性追求,转而关注个体个性化审美需求,也可通过观赏性对实用性的进一步替代,迎合现代审美、扩大受众基础。

创新陶瓷教育,夯实人才基础

人是一切创造活动中最根本、最重要的资源,陶瓷技艺的传承创新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制瓷匠人的接续奋斗,而高等教育是保证制瓷人才供给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推动中国瓷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需积极创新陶瓷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夯实陶瓷技艺传承创新的人才基础。首先,高校要基于现代学徒制构建双元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教师+制瓷大师”的师资双元、“陶艺坊+工作室”的场所双元以及“学生+学徒”的对象双元,将工学结合贯穿陶瓷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卓越师资建设、优秀技师培养计划、现代学徒制培养项目等具体活动,使教师与学生在陶瓷教育创新中同步成长。高校也要通过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拓宽人才培养路径,使陶艺人才培养能立足行业发展、面向时代需求,为陶瓷技艺的传承创新提供有效支撑。其次,高校要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陶瓷技艺传承创新为导向的陶瓷教育中,学生熟练掌握传统工艺技法、材料技术等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因此忽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及提升。具体教育实践中,高校要注意将陶瓷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意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具备契合社会发展的创作视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既要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优化知识结构,又要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水平和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能以精湛的技艺创作优品、佳品,更能通过为陶瓷作品赋予艺术审美与人文色彩产出精品、名品。

加强人才集聚,优化创作环境

沈怀清在《窑民行》中有言:“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该句形象地描绘了景德镇造瓷工匠来自天南海北,造好的瓷器流传世界各地的瓷业景象。历史上,来自各地的能工巧匠会聚景德镇,共同创造了属于瓷都的美丽神话。在今天,传承创新陶瓷技艺依然需要各类人才持续接力。目前,景德镇有数万名艺术家在此交流创新创作,这些艺术家来自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然构成了具有文化象征意味的“景漂”一族,对推动景德镇陶瓷发展与创新具有积极意义。传承创新陶瓷技艺应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发挥人才集聚效应。一方面,要增强人才吸引力。通过建设国家级、省级陶瓷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有基础、有意愿提升技艺的陶瓷艺人搭建学习平台,为其提供接触先进制瓷理念及技术的机会;注重营造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为来自世界各地陶瓷艺人交流经验、培养灵感创造条件;积极搭建集创新创造、设计研发、版权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充分尊重与保护陶瓷艺人的创作成果,进一步打造科学专业、体系完备的世界陶瓷人才集聚高地。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建设。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学术奠基和教育支撑,中国还需依托高等教育做好专业布局。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本科高校,具有文脉相承的办学历史和基础扎实的办学条件,应当在专业建设、科研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进取,努力创建具有地方特色和专业优势的一流学科,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特色高校。同时,开设陶瓷类专业的各所高校要加强沟通合作,以风清气朗的学术氛围为陶瓷创新创作注入活力。

作者:胡思琪 系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讲师;本文系2020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改革研究省级课题资助“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背景下文化遗产专业发展路径研究”(编号:JXJG-20-11-20)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宋环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