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产业工人如何驱动创新发展?南开大学教授王星这样说……

来源:中工网
2022-09-02 20:39

中工网记者 王鑫 姚怡梦

2017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改革方案》指出,产业工人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

那么,产业工人如何驱动创新发展?9月2日下午,首届大国工匠论坛与会者围绕“社会环境营造与大国工匠培养”主题进行研讨交流。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星发表了主旨演讲。

王星说道:“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精神谱系,我们会发现,‘尊重劳工、崇尚劳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李大钊同志在1920年就大声疾呼‘劳工神圣’。”他理解,在今天,党和国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是基于新发展理念下对中国新发展阶段中高质量发展精神动力的全新探寻。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研究证明,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要结合起来,才能推进有效创新。

王星认为今年颁布的《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实施方案》有一句话非常好,“技能人才是连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最核心最基础的劳动要素”。

未来中国,在大国工匠养成上,王星给出了三个重要的议题。

首先是充分尊重技能形成的现实规律:实践性和历时性。王星表示,无论是传统工匠,还是智能制造时代的“新工匠”都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磨炼才能养成。几乎所有工匠都是普通工人成长起来的,因此各级政府在重视奖励技能人才的同时,更要重视对普通岗位和普通产业工人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目前的挑战在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进车间当产业工人”。因此,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政策制定过程中,尊重和依据技能形成的规律出台相关实施办法,这对于解决工匠培育问题很关键。

“企业是工匠养成和应用的核心载体,要大力激励企业组织在工匠精神营造中的参与性。”王星说道。工匠精神包括个体、群体、以及组织三个层次,工匠精神由个体层次走向群体层次并最终达到组织层次,才属于企业组织的文化资本,成为企业组织有效创新、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在完善风险资本投资机制的同时,还要培养和建设耐心资本融资机制,支持企业组织尤其是制造企业能够“静下心”,投入建设产业工人的技能形成体系,耐心钻研和积累企业的“工匠”文化资本,逐步养成核心竞争优势,加大对中小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金融支持,打通工匠精神落地应用的最终环节。

最后,王星认为要建设技能包容型社会。“探析‘重学轻技’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根源,强化技能证书的社会公信力和劳动力质量信号力的建设,通过制度革新平衡‘学历文凭’与‘技能证书’在社会地位获得上的效力。推动形成“以技致富、以技治业、以技养德”的社会氛围,为工匠养成奠定社会基础;在理念上重新认知和解释技术选择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是开创一个开放和共享的发现过程,让一线工人集中参与塑造新技术及其应用,抛弃‘工人技能与创新无关’的传统观念,将技能发展确立为一项受保护的工人权利。”

责任编辑:刘英杰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