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征文丨弘扬劳模精神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来源:中工网
2022-09-14 16:3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关心劳模工作,弘扬劳模精神。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劳模精神作出了全面系统阐述,“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这24个字蕴含了劳模精神的深厚内涵与独特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弘扬劳模精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劳模精神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与时代意蕴

(一)劳模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生动体现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进行了分析,深刻揭示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类通过劳动生产物质产品满足身体机能需求,只有在劳动这一对象化活动中,人才能有意识地、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以满足生命和发展需要。同时,马克思也深刻揭示了劳动对于价值观的基础决定性作用,指出只有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对异化劳动的超越,人类才能真正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在劳动中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精神文明的实践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与发展。一方面,劳模精神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通过对劳模精神的解读,我们所说的劳动者包含了经济生活在内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也就确立了劳动的绝对主导地位。生产要素只是劳动开展的外部条件,只有与劳动及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创造价值,这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现实解释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劳模精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随着科技发展以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劳模群体中的高科技人才不断涌现,劳动者的创新活力被不断激发,在具体实践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发展。

(二)劳模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时代传承

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实践中的延续与传承。古人认为劳动是值得自豪的事情,有了劳动的滋润,事物才会变得伟大,人也才会幸福。《古今药石·续自警篇》中写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生动阐述了人们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衣少食。李绅在《悯农》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将珍惜食物与辛勤劳动结合起来,塑造着中国人勤俭节约的美德。古代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勤劳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积极劳动探索,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巍峨的长城、巧夺天工的都江堰、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素纱禅衣、榫卯结构等,无一不是劳动者勤劳与智慧的伟大成果,尽责乐业、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使这些瑰宝成为历史的烙印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

劳模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追求,源于古而成于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劳动实践领域的生动诠释。劳模精神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以劳动创造美、劳动不分高低贵贱的观念为价值准绳,辩证地对传统文化基因加以创新变革,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三)劳模精神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实践结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是共和国的功臣,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模范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和崇高品质,生动诠释了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劳模始终是一个闪光的群体。革命战争年代,面对敌人围堵封锁,边区军民依靠勤劳的双手创造了陕北变江南的南泥湾奇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淘粪工人时传祥获得了再多的荣誉仍每天默默地背着粪桶穿梭在大街小巷,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改革开放时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不断追梦,勇于创新。进入新时代,劳模精神在千万青年劳动者中赓续传承,从“铁路小巨人”巨晓林到“焊接大师”艾爱国,从“中国第一打磨匠”洪家光到“守护万家灯火的光明使者”张黎明……他们在实践中让劳模精神赓续传承。

(四)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践行

劳模精神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先进思想的武装、共同理想的激励、民族精神的传承、时代精神的塑造、价值观念的校正,都注入了劳模精神的形成过程,成为劳模精神的构成要素,弘扬劳模精神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实践过程。

从内涵上看,劳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本质上的契合性。劳模在平凡工作中践行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平凡的劳动造就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坚实物质基础,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和社会层面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体现;从机制上看,传承劳模精神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步性。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领域的体现,弘扬劳模精神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实施保障上看,弘扬劳模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主体一致性。一切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都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象,弘扬劳模精神就是让劳动者成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劳模精神对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 劳模精神有利于青年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了宝贵机遇和广阔舞台,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让劳动者在实践中实现价值。

1958年,邓稼先在接受研制原子弹任务的那天晚上对妻子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成了这件事,我的一生都会过得很有意义,就算死了也值得。”不承想他一走便28年杳无音信。茫茫大漠中,他苦干惊天动地事,却甘做隐姓埋名人。直到1986年6月的一天,他的名字突然出现在各大媒体报道中,他的身份才公之于众。而这时,他已为中国核武器事业耗尽了毕生心血。一个多月后,邓稼先在北京逝世,临终之际还在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青年弘扬劳模精神,就要向邓稼先等老一辈劳动者学习,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伟业中,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意义的人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甘于奉献,知重负重,勇毅笃行,以“小我”成就“大我”。

(二) 劳模精神有利于青年端正劳动观念

劳模精神集中体现了劳动模范的优秀品质,有极强的德育示范效应。当前,一些不良价值倾向,如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肆意挑衅人们的道德底线,使得一些人妄图不劳而获,投机钻营,不愿脚踏实地,只求个人利益却不愿为民奉献。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纠正社会不良风气,鼓舞劳动者在新时代勇于担当作为。

勤朴劳动是劳模精神的价值源泉,从背着锄头下地干活,到带领群众上山绿化;从实验室里不知疲倦的努力,到载人航天工程的巨大成就,劳动的形式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但是无论劳动形式怎么变,勤朴劳动始终是劳模这个群体不变的品质。勤朴劳动使得一批普通劳动者成长为品德高尚、技艺精湛的模范,他们的勤奋成就了自身,也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促进青年对劳动的理性认同,让“劳动光荣”的价值观深入人心,让勤于劳作、敢于担当、忠于奉献的价值观武装青年思想,也有助于劳模精神深入人心,不断提高青年的劳动技艺水平。

(三)劳模精神有利于青年塑造担当品格

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更应弘扬劳模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埋头苦干,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攻坚克难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展现担当作为。

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大劳模以卓越的劳动创造、强烈的责任担当、忘我的拼搏奉献,谱写了一曲曲无私奉献的劳动赞歌。弘扬劳模精神可以强化青年的担当奉献教育,引领青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甘于奉献,服务党和国家需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忘我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为实现中国梦汇聚青年力量。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化,任何时候都需要劳模精神。新时代青年弘扬劳模精神,要努力把责任“扛起来”,把身子“沉下去”,在关键时刻要冲得上去,在危难关头要豁得出来,要发扬真干实干、勤干苦干的精神,绘就青春担当奉献的最美底色。

(四)劳模精神有利于青年提升职业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劳模精神集中反映了劳动模范在生产实践中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劳动者应该坚守的职业本分。从革命时期到新时代,无数劳动者以行动践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职业素养。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应在职业道路上孜孜以求,干一行、爱一行、敬一行,以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寻找奋斗的精神坐标。“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是劳动者应该具备的工作追求,是党的伟业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作为新时代青年,艰苦奋斗的好传统不能丢,创新创造的力量应加强。“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劳动者应该深刻理解的工作内涵。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见贤思齐,不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以专注的态度、沉稳的心境去面对,远离急功近利、追名逐利,要时刻充盈心系报国的正能量。

进入新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弘扬劳模精神必须落实到提高劳动者职业素养上,广大青年要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密切关注行业产业前沿和知识技术进展,勤学苦练,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平。

三、将劳模精神融入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路径探析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以劳模精神引领青年思想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不仅要将劳模精神融入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实践标准和毕业标准的制定中,更要通过科学研究、思政教学、社会实践、文化建设等,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

(一) 将劳模精神融入科学研究新范畴

劳模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础,要深入研究阐释其理论生成逻辑,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一是加强学理性研究。要把劳模精神的理论生成逻辑与核心要义阐释清、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阐释透。二是拓展大众化阐释。要紧贴青年成长,推出大众化宣教成果,聚焦内容、活用语言、紧贴现实、讲好故事,将劳模精神融入生动育人实践中。

(二) 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政教学全过程

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及时更新教学设计,拓展劳模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广度与深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多维度多角度阐释好劳模精神的生成机理、丰富内涵、具体内容和时代价值,帮助学生多角度理解劳模精神。在多媒体素材选择过程中,多选用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素材,增强教学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劳模精神。同时,将劳模精神有机融入其他专业课程,加强“课程思政”设计,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三)将劳模精神融入实践教育各环节

实践教育是“立德树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劳模精神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抽象表达,需要在生动实践中加强体认。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引领青年弘扬劳模精神。例如,开展劳模教育主题讲座、主题班会、主题征文、演讲比赛等丰富的活动,讲好劳模故事,激发青年的时代使命感。要组织开展实习实践、暑期“三下乡”等工作,引导青年深入生产一线,在劳模手把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感悟劳模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提升工作技能与本领,体悟劳模精神的深厚内涵。

(四)将劳模精神融入文化建设多维度

弘扬劳模精神要从校园文化建设维度营造浓厚氛围,发挥好文化育人功能,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滋养。要强化视觉表达,在校园主要文化干道或走廊布置劳模事迹展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等,以宣传海报、图片、文稿等形式营造浓厚育人氛围。要丰富传播手段,发挥校园广播、电台以及校刊校报等传统媒体的传播作用,发挥微信、微博以及视频等新媒体的宣传优势,打造系统多元的、融入青年生活的网络学习空间,弘扬劳模精神,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弘扬劳模精神是新时代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要求,是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职院校的重大政治任务、重要政治责任和光荣政治使命。高职院校在提升青年技能素质中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增强技能本领,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作者:瞿彦剑,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