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教育事业:重质量重内涵,夯实教育强国根基

来源:光明日报
2022-09-29 10:27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十年答卷

原标题:

教育事业:(引题)

重质量重内涵,夯实教育强国根基(主题)

一块黑金色的电路板,导线连接起电阻,会勾勒出校园的轮廓,扫描电路板,能够生成3D校园图景,进入“元·成电”AR系统,这个令人惊讶的“黑科技”只是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8月29日,5076个年轻人拿着这个通知书走进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电子科技大学,开启了他们“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大学之旅。电子科技大学,是我国两千多所高校之一。

2022年秋季,全国大中小学井然有序地开学了,校园生活依然像往常一样热火朝天,但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这十年,中国教育一直在探寻一个问题: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内涵式、自主创新、提质增效……这是一份持续书写、徐徐展开的答卷。

1 “元实力”: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12岁的我,梦想成为一名舞蹈家,学习之余一直在坚持练习舞蹈。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我流下汗水,明天能收获希望、实现梦想。”河南省信阳市第三实验小学学生余正宣把自己的梦想画成一幅画,绿茵茵的草地,小小的女孩立在一个大大的彩球上。

童趣、诗意、色彩明丽,朝气蓬勃、元气满满。

这是优质义务教育期待的景象,也是深入推进“双减”以来基础教育初步呈现的景象。

从大量机械重复的“压力作业”到少而精甚至可以自主选择的“配方作业”,从奔波于各种课业辅导培训到快乐地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中,中小学孩子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折射出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的质变——从课堂教学水平、作业管理水平提高到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转变,从教育评价改革再到真正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落地,让教育质量起飞。基础教育的底子打好了,元气满满的少年们才能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劳动教育进课堂、国家安全教育进课堂、革命传统进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贯穿大中小学的思政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让广大青少年懂得“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提升质量一直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十年来,党和国家制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系统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确定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说。

广大青少年从思政课上汲取思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实践的力量,培根铸魂,这正是中国教育“元实力”的源头活水。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响亮的声音,是青春的誓言,青春的礼赞,也是中国教育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底气所在。

2 “硬实力”:给每个孩子人生出彩的机会

2011年邢小颖考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时候,没有人会把她和清华大学联系起来。三年高职毕业后,她以专业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任教。

“过去这十年,是职业教育给了我人生出彩的机会。”邢小颖说。

现在的她,致力于将专业领域的大国工匠元素融入课堂,用工匠精神感染学生,让他们体悟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自豪。

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背后,中国职业教育的硬实力功不可没,尽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往往被当作短板。也正因此,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更能体现中国教育这十年的质量提升。

十年来,中高职学校累计培养毕业生7900多万人,他们活跃在各种制造、工程的生产一线,谱写自己的人生华章,职业教育也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

全国中高职学校超过万所,开设1349种专业、12万个专业点,现代学徒制试点558个,与2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办学的机构及项目1000多个,接收留学生2万多人,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课程2000多门……

“十年来,我们相继迈上了3个大台阶。”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介绍,一是质量提升,二是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确立了类型教育的定位,三是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

“中职—职业专科—职业本科”的体系、“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路径更加通畅。

“推进职普融通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提供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客观要求。”陈子季说。

现在,全国4500多所职业学校支持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和职业启蒙教育,辐射中小学生超过1500万人次。学生的成长成才路径有了更多选择。

从层次走向类型、从政府主体走向多元参与、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十年披荆斩棘,十年繁花似锦。

3 “锐实力”:着眼未来,勇毅前行

上海交通大学牵头自主研发“天鲸号”,实现了我国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完成了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的历史性跨越。

南昌大学开创了世界LED照明第三条技术路线,解决了LED照明芯片的“卡脖子”问题。

清华大学薛其坤团队牵头首次从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近年来的重大原创突破。

南开大学周其林团队发现了全新的手性螺环配体骨架结构,解决了困扰不对称催化领域半个多世纪的难题。

复旦大学赵东元团队革新功能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和理论、中国科技大学牵头研制的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华中科技大学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西安交通大学研制出目前世界上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新型镁锂合金……

在神舟飞天、北斗组网、羲和逐日等一系列大国工程中,数百所高校在突破“卡脖子”问题上作出了贡献。

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20余次到高校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20余次给高校师生回信。

中国高等教育没有辜负这殷殷嘱托、深深期盼,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每一朵在前沿尖端上盛开的鲜花,都来自土壤深处持续不断的努力。每一个科研成果,都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服务国家战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果。

“双一流”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破五唯”、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交叉学科融合……

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一直在推动建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加速发展的大格局,一直在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力,一直在培养能担大任、能挑大梁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上下功夫。

“这十年,高等教育开始了内涵式的高质量发展,内生活力不断加强。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整体实力和办学质量都达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水平。”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说。

(光明日报记者 李玉兰)

责任编辑:王沥慷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