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风采】
原标题:将人生舞台扎根小山村,裴春亮一往无前(引题)
“让乡亲们满意,事上见!”(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余嘉熙 通讯员 王佳宁
“吃水要过箩,红薯当白馍,光棍排成队,冬天不穿鞋”,地处太行山区的河南新乡市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土薄石厚、干旱少雨,恶劣的自然条件苦了几代人。
从2005年回到裴寨村任村委会主任算起,今年52岁的裴春亮已经在这个小村子扎根了整整17年。在他的带领下,村民兴产业、拔穷根,美环境、植文明,强组织,通治理,昔日的省级贫困村已成为全国文明村。裴春亮说:“让老百姓满意就是对党最大的忠诚,能不能让党组织放心、让乡亲们满意,事上见!”
“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户户是股东”
2005年,裴寨村粮食亩产不足千斤,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村民住土坯房、喝地窖水、走泥土路。回村的裴春亮暗下决心,“乡亲不富誓不休!”
村集体经济千疮百孔,补丁该从哪里补起呢?
裴春亮将目光放在改善村民居住条件上。他自掏腰包3000万元,无偿为全村建造新居,让乡亲们住进了整洁美观的裴寨新村。
“个人即使家财万贯也是小日子,乡亲们共同富裕才是大日子。”裴春亮常这样说,他知道,没有产业支撑,致富就是盲人摸象。
经过调研,他发现,太行山区一带盛产红薯,但村民苦于没有销售门路。2016年冬天,裴春亮筹办了中国太行首届红薯粉条文化节,10多万斤粉条销售一空。
发展产业的决心坚定了,脚步就越走越快。
裴春亮带领全村通过“公司+农户”模式,规模化发展红薯深加工产业;注册“裴寨村”特产商标,让深山里的红薯走向全球。仅红薯酸辣粉一项,去年销售额就达5亿元,带动近万人就业。
为了彻底发动产业引擎,裴春亮多方考察,提出“大产业与小产业结合,传统优势产业与特色骨干产业结合”的发展思路。服装产业园、整村屋顶光伏项目等产业的发展让裴寨村“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户户是股东”,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
“不仅要生态宜居,更要唱好乡风文明歌”
“人居环境好了,才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裴春亮说。
裴寨村缺水,村民们常年吃地窖水。裴春亮带领乡亲们钻了530米,打出一眼活水井,吃上了干净水;建起5000立方米的“田心池”,把几十公里外的水引到村里,解决了抗旱应急灌溉;利用村北天然深沟,修筑起一座拦洪蓄水的水库,结束了祖祖辈辈“望天收”的历史。
现在的裴寨村,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商业街、公交车、学校、卫生院、污水处理厂一应俱全,水电暖、天然气户户通畅,垃圾分类也覆盖了全村。
“不仅要生态宜居,更要唱好乡风文明歌。”裴春亮认为。在裴寨村的大街小巷,党建、廉政、孝善宣传栏随处可见。村民有定制的“裴寨一家人”竹筷子、考上大学的孩子有“助学红包”、90岁以上老人有“敬老红包”……村民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党员就应该处处冲锋在前”
“过上了好日子,还要活出精气神儿。”裴春亮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乡村有效治理的路子。
创建“不打烊”党群服务中心、制定《村规民约》、实施积分换物办法、评选“身边好人”……村民实现了“小事不出村,急事不过夜,心里话有处说、烦心事有人管”,裴寨村也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党员就应该处处冲锋在前”,裴春亮带头落实“五个一”:每个月到村民家中吃一顿饭,每个月走访一次困难家庭,每季度给党员讲一次党课,每年走访一遍社区家庭,每年主持召开一次群众大会。
目前,围绕乡村振兴,裴寨村制定了规划建设占地2000亩的裴寨乡村振兴产业园、规划200亩的裴寨智慧农业示范园等10项发展目标。
“我的舞台永远在农村,这条路没有终点。”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的裴春亮说。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