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摄影家杨延康:从影像开始的追梦人生

来源:贵州日报
2022-11-04 11:28

原标题:

摄影家杨延康:从影像开始的追梦人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杨延康,贵州籍知名摄影师,法国VU图片社签约摄影师,获徐肖冰典藏大奖,“中国具有影响力摄影家”(2008—2009年度)奖,首届沙飞摄影奖等,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被中国《摄影之友》杂志评为“中国最有影响力摄影人物”。

在位于贵阳市宝山北路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顶楼的摄影棚内,三只大灯组成的包围式灯组围绕着杨延康。灯光闪烁的瞬间,杨延康的肖像被定格在涂满药水的玻璃板上,摄影师邹明松为杨延康拍下一张湿版摄影。10多分钟后,这张影调厚重的湿版上透出一张和善的面容,和一双带有洞悉事物本质捕捉瞬间能力的双眼。

杨延康是贵州安顺人,他的摄影作品在国内外纪实摄影领域取得骄人成绩。

杨延康每次回家的消息只要一传开,贵州摄影圈就会瞬间“炸锅”,各路人士纷纷与其相约,这次拍摄湿版摄影也是如此。7月中旬回贵阳,他除了担任贵阳镇山国际影像周策展人之一,带着“为贵州摄影做点事”的任务,脚上还穿着一双骨折固定用的木板鞋,走起路来有些费劲。

对杨延康来说,跛着的脚在回家面前并不是问题,只要能为贵州优秀摄影人才的作品发声,并把他们的故事讲给世界听,让贵州摄影人走得更远,便是完成了他和朋友们的“心中的理想”。

追逐理想 寻找意义

什么是理想和意义?对杨延康来说,从安顺织袜厂工人到纪实摄影师的职业转换,从走出安顺的那一刻,就是他追逐理想寻找意义的开始。

杨延康出生在安顺,家住安顺卫校专区医院的宿舍内。在乡亲们眼里,他是一个不安分的少年,但杨延康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热爱文体活动的文艺青年。

他说,艺术是他“像梦一样的追求”。

1970年代,杨延康读完初中,被安排到安顺织袜厂做机修工人。在安顺,杨延康喜欢运动是出了名的。那些年,安顺经常举办运动会,杨延康也常作为裁判受邀参加。

杨延康还经常参加安顺市文化馆活动。学写作、学摄影,杨延康一样都没落下。

安顺市文化馆有位老师叫李媚,1983年,她的摄影作品在中国首届女摄影工作者展览上斩获金牌、铜牌。领奖回来,李媚给安顺摄影爱好者上摄影课。彼时,正在安顺市文化馆小说组学习的杨延康觉得艺术是相通的,就跑去摄影组听课。

起初,杨延康非常羡慕摄影师这份工作,当听到李媚分享的国内外优秀摄影作品,杨延康发现自己爱上了摄影。

于是,杨延康借来一台海鸥4B型相机,拍了一张同事家孩子在树后冒出头来的影像,并取名为《爸爸,我在这里》,入选了当时安顺举办的一次诗歌、摄影、绘画展览。这让杨延康信心大增。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安顺织袜厂修厂房来了许多基建工程兵,住在厂房的杨延康经常和他们一起打篮球,工程结束后,这些工程兵又被派往深圳,集体转成建筑公司。杨延康感到非常不舍,心中埋下一颗去深圳闯一闯的种子。

1984年,恰逢安顺建筑联社跟深圳一家企业联合成立餐饮公司,要在安顺招聘厨师,此时的杨延康一心想着要去深圳发展,于是,他找到工厂营养科的师傅,学面点手艺,凭借着山东人的基因,杨延康学面点上手很快,他顺利考上这家酒店的白案师傅。

杨延康摄影作品。

不做馒头做摄影

一个月后,他如愿去了深圳。

1984年12月29日,杨延康坐着拉厨具、砧板等厨房工具的大货车从安顺出发前往深圳。此时的杨延康已经30岁,坐在副驾驶上,望着远去的家,杨延康内心既高兴又失落。颠簸两天后,终于来到深圳。

在此之前,李媚应邀来到深圳参与创办并主编《现代摄影》杂志。一天,李媚恰巧来到杨延康所在的餐馆吃饭。杨延康的出现让李媚感到惊讶。在得知李媚在深圳创办摄影杂志,杨延康鼓起勇气问李媚是否需要人,李媚很爽快地答应了。

来到杂志社工作,李媚见杨延康喜欢摄影,就经常鼓励他多去拍,周末有时间可以拿着杂志社的莱卡相机和胶卷去拍照,并教他如何运用点线面进行构图。

杨延康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做发行,杨延康经常收到很多来稿,李媚让他拆稿件问他哪些喜欢,哪些不喜欢,为什么喜欢,又为什么不喜欢。这样一来,使得杨延康对摄影作品的品鉴能力迅速提升。

发行工作让杨延康很快认识了全国优秀的摄影师,其中,包括侯登科等在内的许多陕西摄影师群体。每年,杨延康利用20天的探亲假和20天的创作假,从深圳来到陕西学习、创作,杨延康曾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句话:自己像是一个邮包,从深圳寄往陕西,又被派发到宝鸡凤翔……

1989年,杨延康的勤奋换来的是在深圳举办首次个人摄影展。

向世界发出贵州好声音

30多年的纪实摄影之路,杨延康完成了他最初离开安顺追逐理想和意义的华丽转身,成为备受国内外关注的纪实摄影人。

长期拍摄陕北等地的诸多现实题材作品,杨延康开始将目光投向家乡,将贵州地戏和牯藏节等题材列入自己的拍摄计划。

近几年,杨延康回贵州的时间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频繁。他甚至把工作室安在贵阳花溪镇山村,他想跟贵州摄影人一起,把贵州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贵州优秀的摄影师。

在外闯荡近40年,杨延康想家了。8月初,杨延康回到位于花溪区镇山村的工作室,他受伤的脚虽然已经摘取夹板,但还未痊愈。

8月6日之前,杨延康每天都和影展策展团队一起在镇山村跑上几个来回,熟悉村寨的每一个角落,并将策展团队推选出参加影像周的作品合理地布置在镇山村。

为了办好贵阳镇山国际影像周,杨延康经常往返于成都和贵阳之间,并通过各种渠道邀请国内外知名摄影人参展。借助于展览推出白文浩、陈江屿、雷志坤等十多位贵州摄影师的作品。

杨延康在参展作品中读出了贵州摄影人的创作情怀和对影像周末来的信心,他希望通过展览让外界看到贵州摄影艺术家的作品。

展览前,杨延康在朋友圈每天都分享布展情况,并激动地写下摄影周“如同待嫁的新娘……”在他看来,展览的目的就是让贵州摄影家作品走出去,让世界摄影家作品走进来,从而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发出贵州好声音。

贵阳镇山村国际摄影周告一段落,杨延康背上行囊回到安顺,一个以“屯堡的事儿”为主题的纪实主题,正在悄然开启。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