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弘扬工匠精神 培育大国工匠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2-11-08 11:09

原标题:弘扬工匠精神 培育大国工匠

进入新世纪,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要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要重视对工匠人才的培育,要把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近年来,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经教育部批准,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了一批普通本科院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其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

基于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职能,这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基本定位为地方性和应用型,其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办学定位上与国家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求相契合。

然而在具体办学实践中,由于对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缺乏认识,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中存在着办学定位模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术等问题,具体表现为:照搬照抄传统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重理论考试轻技能测验等。导致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一是精英教育情结,二是工匠精神日渐式微。孔子以降,教育担负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和上层社会精英,自然科学与技术被认为“雕虫小技”而受到冷落。然而,正是自然科学与技术才使得人类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得以生存繁衍,从打造简陋的石器、骨器到制作复杂的陶器、铁器,从钻木取火、育蚕制衣到筑木为巢、建舟造车,从打鱼捕猎到制耒耜耕田,无不凝结着能工巧匠的生存智慧和创新精神。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劳动的手艺人或工匠。他们依靠一技之长,因身怀鬼斧神工、炉火纯青的精湛技艺而赢得人们的尊重和赞美。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所秉持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为世人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机械化大生产时代的到来,逐渐使工匠和工匠精神边缘化,曾经受人景仰、技艺精湛的匠人沦为车间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被束缚,成为单向度的人。而与之相匹配的教育亦按照机械化大生产的特点形塑着未来的劳动者,碎片化的教育内容代替了传统工匠式的完整教育,工匠精神日渐式微。

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部门,总体水平亟须获得进一步提升与发展,而工匠精神正是提升和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工匠精神之于国家建设、人才培养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体现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指出:“要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也体现着教育民生思想,蕴涵着教民、惠民、富民的美好愿望,体现着对人民生计生活的关注。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作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适应时代发展之需,综合考量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需要,改变狭隘的人才观,树立大人才观,着眼于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不拘一格培育人才。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匠精神不仅存在于制造业,也存在于服务业,人才是多样性的,凡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都是优秀人才。人才不仅仅限于公务员、科学家、艺术家、白领等,还包括工匠人才。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恰恰是能工巧匠的聪慧、巧思、精工和默默坚守,才使得人丰衣足食,并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目前,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专门定制”“纯手工制作”往往被奉为“上品”,这些上品都离不开能工巧匠高超和精湛的技艺。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能够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各行各业的工匠式人才,即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价值。因此,准确定位,调整教育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校园工匠文化,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等,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成为当务之急和应然之举。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工匠之于个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对成为大国工匠充满期待。学校可通过思想政治课向学生宣传大国工匠们的先进事迹,使学生以他们为榜样,使工匠精神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通过专业课、实训课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科学基础理论,接受工程素质和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以及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使学生了解国家有关行业和企业管理与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与本专业相关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从而内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在真切的情境中,既培养学生独具匠心的创新能力和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又培养“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团结协作精神;既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觉、自律、自信和自强精神,又培养兼顾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德艺双全品质。

要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工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刻苦钻研的精神。工匠精神是应用型人才的灵魂,能够使学生产生对美的向往和对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追求。一旦拥有工匠精神,就会把人文情怀和审美品位融入到劳动实践中,从而赋予劳动以精神享受,变身心二元对立的劳动形态为身心和谐统一的劳动形态,由此,劳动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对于肩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应时刻彰显工匠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更加凸显。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国家、地方和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够从顶层设计、地方政府和工厂企业获得智力支撑、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努力提高工匠的经济待遇、提升其社会声望,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强心剂,是构筑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打造大国工匠群体的有力手段。

(作者:徐雪莲 单位: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人教育民生思想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AHSKY2021D41)

责任编辑:宋环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