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匠汇·2018年河北大工匠|王要飞:用绚烂焊花书写别样人生

来源:中工网
2022-11-14 11:11

大工匠速写

王要飞今年32岁,这个岁数,在电焊工这个行业,属于新兵级别。

端了14年焊枪的王要飞,这个“工龄”,在电焊工这个行当,算得上老兵了。各级别技能比武大赛十余次摘金夺银的履历,在电焊工这门职业,当个教员足矣。

性格腼腆的王要飞,他说自己怵头与人沟通,学艺时,宁肯在一旁偷听别人向老师请教问题,也不敢直接告诉老师自己心中的困惑。

他自认为不是尖子生,但骨子里的韧劲,支撑他“笨鸟先飞”。

“他勤奋好学,会向任何焊接技能比他强的人学习。”这是王要飞的同事们对他的评价。而王要飞自己却说,套用师傅王以兵的话说,工匠就是要学会“偷机取巧”这四字箴言:

“偷”是学艺眼要尖,多看师傅的操作手法、技巧。

“机”是一旦机会来了,一定要勇于承担,不能畏缩。

“取”是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同事的焊接技巧,补齐自身短板。

“巧”字,左边为工,右边是弯腰的人。也就寓意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工匠,必须弯下腰来踏踏实实地干活,熟能生巧,没有捷径。

笨鸟先飞  懵懂少年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王要飞,出生在河南商丘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父亲是名木匠,供着王要飞姐弟上学,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而王要飞学习成绩不太好。“初中时,我属于用心学也学不会的学生。蹲了一年班也没考上学。”回忆起17岁那年面临的抉择,王要飞记忆犹新。“父亲坚持要我学门手艺,上技校学电焊。可我打心眼里不愿意。认为电焊就是在街边的门市部点点焊焊,又脏又累,没什么前途。”

最后,不情愿的王要飞还是带着家里凑来的学费,来到开封市高级技工学校学习电焊专业。

浑浑噩噩一个多月后,王要飞的心态发生了变化,“3000元的学费,还有一部分是姐姐辍学打工凑的。既然来了,怎么也得对得起家人的付出和牺牲。”

定了心性,王要飞的成绩也就上来了。然而,在他刚感觉自己学会电焊的时候,公司又一次颠覆了他对电焊的认知。“走出校门,来到公司后,我发现电焊还能像‘艺术品’一样。师傅们焊得铁板焊缝笔直。而我们在学校的作品,焊缝跟蚯蚓似的。让我在羞愧之余,也坚定了学习的目标。”

然而,由于内向的性格使然。在接触传统焊接、立焊、横焊新技术时,王要飞从来不会对失误和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问句“为什么”。

“就说溶孔吧,培训半个月了我都没弄明白是啥?想问师傅,又担心说我笨,不懂装懂心里又不想妥协。”王要飞说,“每次焊接培训结束后,老师会在好学生作品上写上‘very good’。我就站在‘very good’焊工边上,偷听偷看。等他们喊师傅求教时,我赶紧放下焊把凑到跟前仔细地听。”

有一天,王要飞正看同事焊接,一块儿烧得火红的熔池与工件分离,噗的一下掉到地上,同事摘下焊帽说,“电流又调大了。”看着铁板上出现的一分钱硬币大小的圆孔,王要飞瞬间反应过来,“溶孔,这就是溶孔。”王要飞跳了起来,冲同事傻笑着,立马跑回焊位把溶孔的模样画在本子上。就这样,三个月的培训结束后王要飞被派到邳连支线参加施工。第一次焊“真家伙”他很上心,但却演砸了。

焊接速度慢如绣花不说,没焊几道口,双手直颤的他就把根焊捅漏了。“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冷汗直流。”王要飞慌了:捅了这么大窟窿,管子是不是废了?师父知道会不会很生气……王要飞心乱如麻。

搓着手心里的汗、压着嗓子,王要飞怯生生地叫了声“师父”。哪承想师父笑了笑,拍拍他的肩膀说,“要飞,这是你焊接速度太慢,熔池温度过高导致。”

“师父拿起氩弧焊焊把左右融化焊缝,不一会就把漏洞堵上了。并且鼓励我再来一次填充,还嘱咐我要均匀运条。”王要飞说,在师父的帮助下,焊口完美成型!

从那之后王要飞悟透了“偷机取巧”这四字成长箴言,“起点低不怕,只要嘴勤点、手勤点,比别人多付出一些,我相信自己肯定能成长得更快,能像师父一样发挥更大的作用。”王要飞坚定地说。

勤能补拙 电焊青年绽放花样年华

邳连支线工程结束后,王要飞开始崭露头角。“要想成为一名好焊工,有过硬的焊接技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不怕吃苦的精神。”王要飞说。

2007年夏,王要飞首次走出国门,参加印度东气西输工程。在工程现场四五十度的高温环境中,为防止被上千度的焊花烫伤,焊工们还要穿上厚厚的牛皮围裙。

“穿上皮围裙还没干活就捂出一身汗。坑坑洼洼的围裙,被焊花烫得就像芝麻烧饼。还得忍受焊花烧漏衣服,溅到肉上的疼痛。每完成一道焊口,都感觉头晕脑胀。”王要飞回忆说。

而整个工程,王要飞他们要完成50公里长管道上4000多道焊口的焊接工作。

如果说印度东气西输工程让王要飞感受到高温炙烤的煎熬,那么国内的东北管道工程,则让他领略寒冷刺骨的难耐。

2013年9月铁大线投产前,机组在暴雨中穿最后一条国道。管沟里冰冷的积水没腰,刺骨扎肉。王要飞他们穿着水衩跪在水里焊接。

此时的仰焊位置距水面也就一根焊条那么长,王要飞的脸贴在水面,手只能放在水里。干电焊的都知道,戴着湿手套焊接就形成了焊接回路。一股股电流袭来,手麻似针扎。焊着焊着,王要飞右手就不由自主地抖起来了,他赶紧用左胳膊肘顶着管子,手掐着右手手腕一点点焊完。两个小时水中过电的考验结束后,王要飞一屁股坐在旁边,久久没能起身。

当这道口拍片结果出来后,检测单位通知王要飞他们:焊口一级无缺陷。

“在旁人看来,焊工很辛苦,我们这个行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铁大线施工时,大伙中午吃完饭,往地上铺个编织袋,抓紧休息半小时。我也练就了即便呼噜连天也能十分钟入睡的本事。”王要飞说,“但在我眼里,苦中有乐。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可以把我所学到的技术和本领教给和我一样热爱管道事业的同事,一起为工程建设作贡献。”

有一年,在双管并行敷设的兰成中贵工程中,有一条管道是RMD气保焊打根,机组只有王要飞和另一名同事掌握。“企业搭建成长平台,一步步把我培养成焊接能手,现在正是需要我发光发热的时候,我一定得把大家都教会,圆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王要飞说。

王要飞主动请缨,带着工友们练,帮助他们解决焊接难题,分享自己的焊接心得。渐渐地,掌握RMD气体保护焊工艺的焊工越来越多,机组原本25分钟一道口的焊接速度提高到10分钟左右,还降低了焊道密气、内凹等焊接缺陷。

“每个恶劣的环境,都是我磨练成长的过程;每处小小的疤痕,视同和奖章一样的分量;每次带动身边的焊工为企业作出新贡献,都是自己收获的最大褒奖。”王要飞说。

赛场争雄 摘金夺银一飞冲天

其实从印度东气西输工程回来,王要飞就展现出一名比赛选手的沉稳和平静。

有一天,师傅娄全福问王要飞,“想参加比赛吗?”“想。”“要想奔这方面努力,想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得吃苦。”“师傅,我不怕吃苦。”……

从此,王要飞在一群师傅的帮助下,踏上了比赛的征途。

2014年“海油杯”全国石油石化系统焊工大赛,是王要飞十年赛场争雄印象最深的一次。

那次比赛王要飞和师弟林恒涛都进入了备赛团队。但是由于名额有限,各公司选拔的9个人中只留下4个。

然而第一次考试结束,王要飞突发感冒、持续低烧,“体温一直在37.2至37.5徘徊,去医院抽了五六管血,都没查出病根,第二次考试一下从第四降到第六名。”王要飞回忆。

教练看到王要飞的状态,也劝说他回家好好养病。

然而不服输的王要飞,白天看病晚上加班再补回来,烧得厉害了就用凉水冲冲脸,坐在地上休息一会儿。“比赛靠得就是心态,大家技术不相上下。只要手一哆嗦,就榜上无名了。”虽然身体状态不佳,但王要飞心里很放松。“反正我还年轻,大不了下次再来。

到第四次考试结束后,留下人员名单没有林恒涛,林恒涛慢慢起身拽王要飞回房间,从行李箱掏出一套崭新工装,“哥,我本打算留到比赛穿,给你吧。一定得拿个好名次回家。”

王要飞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没敢表现出来,他怕哭出来师弟更难过。在“海油杯”擂台上,王要飞穿上林恒涛的工服,夺得全国石油石化系统焊接个人第四名,助力管道局斩获团体第一名。

2018年7月王要飞备战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盛京杯”焊工比赛时,碰巧孩子入学遇阻。在廊坊集训的王要飞只得把老家妻子叫来,在人生地不熟的郑州忙前跑后。

连续一周,妻子白天在公司、房管局、中介间奔走,晚上和训练完的王要飞诉说进展。当得知孩子跟随妻子跑了一天,在回途客车上就已睡熟时,王要飞鼻子发酸。好在不久,孩子入学问题解决了。

然而祸不单行。备战期间,王要飞脚下长了个肉刺。站直了痒,站久了疼,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比赛在即,正逢夏天,王要飞担心手术后会感染,训练和比赛期间一直强忍着。8月29日,在这次集结了全国30个省91名层层选拔出的焊工竞技中,历经两天身心“煎熬”,王要飞最终以93.28分折桂。

2009年以来,王要飞参加管道局、集团公司及国家各个级别技能比武大赛10余次,凭借高超的技艺和优秀的表现屡次获奖。

问及获胜秘笈,他说,“压力都是自己给的,适当的压力能让人进步,最主要的是不要让别人的看法禁锢住自己。就像电视里的特种兵一样,在有限的时间,发挥强大的战力。焊接也是如此。未来我将继续用执着追求的拼劲儿和韧劲儿,书写别样‘焊接’人生。”

(原载于2019年1月12日《河北工人报》第8版 河北工人报记者郭成)

责任编辑:刘英杰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