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匠汇·2021年广西工匠 | 谭湘光:潜心织壮锦 传播壮文化

来源:广西日报
2022-12-03 19:31

“广西工匠 匠心筑梦”

原标题:潜心织壮锦 传播壮文化(主题)

——记广西工匠谭湘光(副题)

广西日报记者 赵超 通讯员 丁爱民

在南宁市仙葫经济开发区一栋不起眼的写字楼里,藏着代表壮乡文化的杰作——壮锦。走进谭湘光的工作室,满屋的壮锦及其制品跃入眼帘,图案之精美、制作之精巧,让人瞬间对壮锦生出迷恋。

谭湘光,中国织锦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今年67岁的她,15岁学习壮锦织造工艺,伏首于三尺织机50余年,不断改进工艺,潜心织造精品,作品获奖无数,成为传播壮族文化、传递壮乡友谊的名片。

潜心磨技艺

谭湘光的工作室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壮锦,不仅有各式花色、数十种壮锦布料,也有利用壮锦精心制作的产品,专为虎年设计的老虎公仔虎头虎脑,寓意吉祥的麋鹿色彩艳丽,新潮的各式服装交织着时尚与民族特色。

最引人注目的,是挂在墙壁中央的一幅壮锦,以万字纹搭建菱形结构,长方形的大型寿字居中,四周环绕各色花型,这幅色彩鲜明浓烈、结构规律严谨的大幅布料,宽1.7米,长3米,是壮锦中最具代表性的万寿花纹样。这个图案是1981年时,谭湘光将西安考古工作人员提供的一块碎片整理复制出来,做成了带有万寿花纹样的面料,她认为“这是壮锦里最高贵的一个织锦图纹”。

复刻并不容易。传统壮锦织造工艺,因为织机竹笼的规格限制,大多数以八角花为主题,面料显得单调。谭湘光为了突破工艺限制,埋头苦想,不断尝试扩大织机竹笼。经过不断试验,她成功将竹笼改成直径约60厘米的竹笼。壮锦传统织法通经断纬,竹笼变大,纬线由此变化多端,动物纹、植物纹、风景图案在谭湘光的一双巧手下逐渐生成,壮锦变得更加美丽。

为改进壮锦织艺,谭湘光引进过杭州织锦的先进设备,弥补传统设备局限,“用传统设备织一幅两米宽的壮锦,必须要先织几幅再拼起来,用新设备织一次就可以了。”

创新出生机

壮锦,“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壮语的意思是“天纹之页”,据传起源于宋代,是广西壮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只有与时代融合才能焕发新生。埋头织锦中,谭湘光深知这一点。

谭湘光和徒弟身上穿的短袍、长袍以及围巾等服饰均由壮锦缝制,显得庄重典雅。在她的工作室内,各种壮锦缝制的男女服饰、包包、饰品等也都由壮锦制作。

谭湘光一直关注服饰潮流变化,不断思考壮锦适合做的服饰,并不断试验。2018年,她设计制作的《锦衣华服》系列壮锦服饰三件套荣获2018“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国家级);设计制作的《壮锦亲子服》系列壮锦服饰四件套荣获2018年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工程精品奖。

针对传统壮锦材料较单一的问题,谭湘光也想办法解决。例如有些取于蚕丝的原材料没经过高温高压处理,色牢度不够,洗了容易褪色,她就尝试使用化纤等国际认可的正规材料提升色牢度,“材料丰富了,可生产的产品种类也就多了。”随着壮锦壁挂、床旗、座垫、围巾、披肩、背包、手袋、钱包等各式生活用品研发成功,壮锦从此突破了商务馈赠的局限,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传播壮族文化

技艺的完善也让谭湘光成为传播壮族文化瑰宝的使者。

2003年5月,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为拯救、保护民族织锦事业,聘用谭湘光为该所民族织锦项目顾问兼厂长。2004年,她带领弟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织出了宽3.8米、高6米的巨幅壮锦壁挂“双凤朝花”,令与会客商叹为观止。从此,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时常接到跨国业务订单,广西壮锦在东盟十国的招商引资、访问交流活动中颇受追捧。

她织造的壮锦精品不计其数,其中多幅壮锦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织锦工艺陈列馆以及部分省博物馆收藏。她和弟子还多次应邀赴海内外表演壮锦织艺,向世界展示了壮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为了让壮锦织造技艺不断传承,2002年起谭湘光成立织锦坊,义务传授壮锦织艺,并向学徒赠送价值8000元一台的竹笼织机,带动宾阳家庭妇女织锦,后被授予“金绣球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2015年,她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入校成立“谭湘光大师工作室”,在校传授织锦技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老师罗冬梅对谭湘光钦佩不已:“我深深感受到她对壮锦的执着精神,以及她强烈的传承技艺和传播壮锦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原载于2022年2月26日广西日报)

责任编辑:郭丽娟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