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工匠 匠心筑梦”
原标题:巧手制琴弹佳音(主题)
——记贺州“全国优秀农民工”黄韶羡(副题)
广西日报记者 赵 超 通讯员 丁爱民
“我不懂音乐,但并不妨碍我制作出最优秀的吉他。”黄韶羡,贺州昭平县地地道道的农民,“不懂音乐”的他打工期间熟练掌握了吉他制作的200多道制作工艺。2012年返乡创业以来,多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企业生产的吉他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区,2015年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
做一个有心人
制作一把最普通的吉他,要经过原材料开料、吉他手柄、合筒、音梁定位、油漆、装配等200多道工序。“仅制作手柄这道工序,就需经过锯长短、打标准尺寸、平刨等16道工序,既考眼力、体力,更考验人的耐力,每道工序都挑战人的意志。”黄韶羡说,刚开始制做时,他接连做坏了5条手柄。他冷静下来后开始查原因,发现是锯上枕的尺寸设定错误,导致照着模具制作的手柄数据全部超标。经过这场风波,他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工人不能只是机械地重复工作。
从此,每次学完一道工序,黄韶羡就向主管提出换学另一道工序,成了厂里最勤快的学徒。进厂4年后,他终于精准掌握了200多道吉他制作工序。
制一把好吉他
2013年,黄韶羡返乡创办乐器公司。随着质量不断提升,公司生产的吉他畅销海内外,2022年全年的电吉他订单都排满了。
成功并非一帆风顺。公司完成的第一张订单就没有通过客户验收。黄韶羡从提升工人的技能着手,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可是,黄韶羡发现,即便有了熟练工人,按照当时工艺制作的吉他距离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他又开始研究改良工艺。
吉他面板上的音梁,其大小、纹路、形状是影响吉他声音的关键因素。以往,音梁是通过手工操作,人工定位容易导致音梁贴合不严密,造成质量问题。黄韶羡经过不断试验与打磨,研究出了一种“吉他音梁固定装置”,提高音梁与模座的粘贴紧密性。2019年,该项专利获国家授权并投入生产,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
几年来,黄韶羡潜心钻研,先后研发出“一种U型吉他头”“一种吉他柄桶组合机”“一种吉他打磨车间双层水帘循环除尘系统”等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制作吉他的质量和效率,产品成功销往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
奏一曲“共富裕”
如今,黄韶羡的乐器公司已由当初的小作坊发展到占地15亩的综合性厂房,月产电吉他和尤克里里2万多把。黄韶羡根据家乡特色旅游资源,专门开发了一系列旅游吉他产品,2016年注册了自己的品牌。
“当初返乡创业就是为了把技艺传授给更多乡亲,让他们能在家门口就业,能挣到更多收入。”致富不忘乡亲,黄韶羡一直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公司招工时,他优先招聘贫困户,直接带动50多名贫困户就业,通过收购原材料等产业还带动2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就业。
黄韶羡表示,他将继续建设他的“梦工厂”,为打造音乐主题小镇而努力,为家乡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原载于2022年3月8日广西日报)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