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一座座万丈高楼拔地而起的背后,是无数结构设计师们倾其所有打造的坚实地基。而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院副总工程师王沁平正是结构设计师中的一员。
大学毕业后,王沁平进入设计院负责承接项目的结构设计。“现在还记得,自己负责的第一栋建筑是一所学校。”回想从业伊始,王沁平坦言成为一名结构设计师并不容易。每一栋建筑物外表看似无差异,但用行内话来说:“结构设计不可复制”,即便是再相似的建筑,不同地基基础、自然条件、周边环境,都会对建筑物的结构造成不同的影响。
为了一栋建筑的结构,埋头于电脑前、周末奔赴施工现场……这些对王沁平来说都是家常便饭。采访间,王沁平分享了一则刚入行时的趣事:“第一次去工地,穿着裙子,当时被施工方的项目经理批评:‘你这个小姑娘怎么穿着裙子就来了。’”面对高层建筑物的脚手架,年轻的王沁平一时间也束手无策起来。但随着工作经验的日积月累,在带教师傅的指导下,王沁平很快便从一名“新手”设计师成长为一名能担大任的独立设计师。
说起设计,更多的人想到的或许是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事实上,一栋建筑的设计少不了稳固而又结实的结构设计。如果将建筑物比作积木,那么结构设计师需要做的正是为这套积木制定搭建步骤说明书,一步步地搭好这栋建筑。然而,结构又不似大家想象的那般简单,“结构跟着建筑走,四四方方的东西容易做,造型奇特的结构更为复杂,混凝土浇灌、钢结构搭建……工作难度不言而喻。”
除了建构材质不同,近年来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设计,也对王沁平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最难的要数科学装置方面的结构设计。”她坦言,在进行科学装置类项目的结构设计时,她和团队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主要还是因为科学装置的结构设计与普通建筑的不同:沉降要求、振动要求、屏蔽辐射等均有着严格的要求。以沉降控制指标需求为例,一般的房屋建筑沉降范围允许在20cm左右,而科学装置对于沉降的要求是工后差异沉降要求达到纳米级,这一要求需要通过不同桩基设计、不同基础底板的厚度等进行一次次的试算与调整。“除了结构设计本身之外,在施工中要不停地与科学家进行协商、调整设计细节,等土建结束、设备调试验收完后方能算作项目完成,而这一来一去消耗的时间远长于普通的建筑结构设计。”
难度大,细节多,要求高……面对无数复杂的科学装置结构设计项目,王沁平作为结构负责人稳稳地承接了下来。多年来她和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十三五的大科学装置类项目设计,负责多项申报国家十四五的装置类项目前期设计,承接的大型科学装置项目已位列世界前列,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大科学装置从国际“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发展历程,为提升中国科研创新核心竞争力做出贡献。
“我们这一代是经历了中国土建发展的黄金时期。”回顾自己三十余年的从业生涯,王沁平坦言自己是幸运的,面对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复杂的挑战,城市的发展推动着行业不断朝前发展,也为她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作为城市无数建筑背后的建造者,我所做的只不过是保障它们的安全,保障城市的安全。”
(原载于2022年8月24日劳动报 黄嘉慧 陈泓羽)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