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匠汇·2022河北工匠|王新亚:拆家熊孩子变身采油排头兵

来源:中工网
2023-01-01 08:58

人物速写

年近天命之年的王新亚,打小儿就痴迷机械。

6岁左右,就管不住手,拆装家里的钟表、收音机、缝纫机。为此,没少挨揍。

他说,“手痒痒,就想拆开看看是怎么回事儿。”

17岁,进技校,如愿以偿学习井下专业,还是跟机械打上了交道。

20岁,进油田,管不住腿,两次找领导调岗,要去维修班学习设备维修知识。

他说,“看守油井能发现问题,维修班才能解决问题。”

如今的他,已经自学设备维修、电工、电气焊、采油地质、采油工程等知识,成为采油一线排头兵。

48岁,一直奋战在油田生产一线,一直在解决问题。

1

王新亚维修阀门

1

管不住手的熊孩子

1974年9月,张家口怀安县王家老二出生了。大名王新亚,小名六子。不过六子与生俱来的,还有“拆家”的基因。

五六岁还没有桌子高的六子,盯上了家里唯一的小机械马蹄表。“感觉表一直转很神奇,就想拆开看看是怎么回事。”王新亚回忆。

父母都是老师,每天早出晚归。王新亚说,“白天父母都上班了,家里就我们哥仨。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把表拆了。第一回装好了表不走了,还好第二回拆装好又走了。”

眼见没露出什么马脚,王新亚的手又伸向了家里的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拆开后盖没敢动,怕装不好挨揍。”王新亚说,“其实也没少挨揍,伪装得再好,当时也是个孩子。挨揍多了,也就皮了。”

1981年,王新亚家添了一台缝纫机,“六子,你要敢动我的缝纫机,小心我揍你。”母亲说。

“确实忍了几天,没敢拆。后来姑父回来,给缝纫机上油保养,我站旁边看,总觉得连杆原理闹不明白,还有它是怎么勾线的?”王新亚说,“最后还是找机会把缝纫机给拆了。”

1986年,王新亚家盖了新房子。邻居们得知5间房的电线、插座、灯泡等,全是12岁的六子弄的,很吃惊。“父母知道我爱鼓捣这些,习以为常,估计也是为了省点雇人的钱。”

村里有个修电器的铺子,没事儿王新亚就跑过去帮忙。“拆电机、缠线圈、烤沥青……不要钱,白干。”王新亚说,“我从小就是喜欢机械、物理啥的,就想多了解点这方面的知识,技校学的也是井下专业。”

那时,大舅家的表、叔叔家的电器有了毛病,也都找六子来修。时至今日,家里开关坏了,哥哥弟弟都习惯地说:“等六子回来再修。”单位的门坏了、灯不亮了,同事们也都习惯地说:“找王工匠去。”妻子有时也“抱怨”,“别人家的东西坏了,都买新的。你倒好一直修修补补,总用旧的。这洗衣机说不让你修,非得修,白花100多。”

王新亚说,“也不是啥都能修好,家里洗衣机坏了,又没管住手。拆开看看是马达的问题,花100多块钱买了个新的装上,用了两天又坏了。最后只好买了个新的洗衣机。”

2

管不住腿的新职工

1994年,技校毕业后,王新亚成为华北油田采油四厂一名新职工。刚进厂,王新亚在采油队上了3个月夜班。“主要工作就是巡井,其实就是看大门的。20岁的小伙子,整天干这个觉得没啥意思。”王新亚回忆。

觉得没劲的王新亚,抬腿走进陈队长的屋,希望调岗。“那就别上夜班了,上大班干点儿活。”陈队长倒也好说话。

上大班早上8点来,下午4点走。“大班就是给油井换换盘根,草高了打两锹,有坑了垫垫土……”“朝八晚四”的工作干了3个月,王新亚又抬腿走进陈队长的屋,还是希望调岗。“井上设备出了问题,我们都得喊维修班的来修。我见他们修过。觉得维修班能学技术,想去维修班干。”

陈队长点头了。过了几天,王新亚开始跟着维修班长刘吉东学手艺。

“头一回保养电机,我鼓捣了5个小时。这点活儿刘班长半小时就干完了。”王新亚说,“差就差在我把电机端盖的3根螺丝都拧下来了,里边端盖松了,加完黄油再对,螺丝孔都对不上。刘班长只卸两根螺丝,第3根螺丝留几扣。从缝隙内加完黄油,直接紧固就行,不用再对螺丝了。”

“老师傅们这些长年累月积攒的小技巧很实用,这是书本上学不来的。”王新亚说,“当时油井用的是老式注水泵。结构很简单,维修却很费劲。”

这种泵阀座很难拆,密封在一个筒里,螺丝锈死了之后,工具也使不上劲儿。只能架火烤,固定住后,用50吨的千斤顶硬顶出来。

时间久了,王新亚他们开始琢磨着造一个工具,“回回都得去拉千斤顶,太烦了。”王新亚说,“我们找了一截报废抽油杆,一头焊一个U型套,一头焊一个铁头,中间套一个来回滑动的铁管。U型套钩住阀座,利用滑动的铁管撞击铁头的冲击力,一点点把阀座卸下来。”

在维修班这8年,王新亚一边跟着老师傅们学手艺,一边制订学习计划自学:对照现场设备查资料,了解它们的功能、原理;沿着一根根交错管线跑现场、走流程。自学机械设备维修、电工、电气焊、采油地质、采油工程等知识,心得笔记厚厚几大本。

“可以说维修班这几年学的知识,是我这28年在油田站稳脚的基石。”王新亚说。

3

勤练习的“菜鸟选手”

2001年,华北油田组织职工技能竞赛。

“新亚,你去打比赛行吗?”领导问。

“行。”王新亚回答。

这次简短的对话后不到两个星期,王新亚被培训班淘汰了。臊眉耷眼的回到厂里,“走到办公楼梯口,一堆同事在那。领导开玩笑说,‘笨死了,这么几天就让人淘汰了。’当时我别提多尴尬了。”转过年,华北油田又组织职工技能竞赛,领导又让王新亚去打比赛。同样,还得先过培训淘汰关。“咱是菜鸟选手,就是来开开眼。”这是当时王新亚对自己的定位。

这次一共60多名候选人,每周比一次,淘汰一次,最后剩6名选手去沧州任丘参赛。这一次,王新亚每周淘汰赛都是第一名,一路过关去了任丘。

该正式比赛了,王新亚他们发现,比赛新增了管路组装、油水井生产日报表两个项目,他们之前没接触过。“头天晚上我们临时抱佛脚,管路组装还好点。空间想象力强点,识图快点,也能拼凑起来。难就难在日报表上了。”王新亚说,“比赛会提供一堆数据,需要计算出结果,然后填到表上。关于数据计算方法,六个人分成两派,各自坚持己见,只好各算各的。”

其实,王新亚属于“第三派”算法,只是没有人支持。比赛结束后,王新亚的算法是对的,得了98分,加上管路组装的98分,王新亚成了这次竞赛的冠军。

“拿了个第一,我也开始在技能竞赛这个圈儿小有名气了,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的次数也多了。我的经验就是,训练刻苦,勤动手是一方面,关键是得全身心投入,脑子里只能容下比赛这一件事儿。”王新亚说,“这样做也有弊端,每参加一次技能竞赛,我就跟得了场病一样,精气神得缓半年,才能恢复。”

2006年,王新亚代表华北油田参加国务院国资委组办的“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采油工比赛。“去的时候我就准备好了,这是最后一场技能竞赛,拼完这一次,回来我就‘退役’。”王新亚说。

6月13日,王新亚和其他参赛选手到二连浩特参加3个月的集训。“拿不上名次,就是白来了;要想拿上名次,怎么也得掉几斤肉。”王新亚说,“比赛有个电机接线头的项目,3圈电线6个线头,用万用表量出来,接到3相电上,同一线圈两个线头不能接到一相电上,否则一通电就会烧电机。”这个项目,平时王新亚需要18分钟,但是比赛限时12分钟。为压缩这6分钟,王新亚练了几千次。“练到闭着眼也能接好的程度,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不能有思考犹豫的时间,这样才能在12分钟内完成。”

即便反复练了几千次,正式比赛时,王新亚还是超时了。“换了比赛场地,手有点生了,12分钟多点才完成,扣了点分,最后得了个银牌。”王新亚说。

4

爱动脑的“王工匠”

2006年,王新亚升官了——副站长,“28岁的副站长,算是厂里最年轻的站长了,说实话也有点压力。”王新亚说,“领导认可咱,咱更得卖力气,做出点成绩来。”

安63-5井有段时间犯病了,“上午换了盘根盒,下午就坏。一天得换两次,持续了十多天。”王新亚说,“换得都烦死了,盘根盒坏了,油泚一地,还得收拾。关键是老换盘根停机,耽误生产啊。”

“盘根盒也不复杂,就是装在抽油杆和油管间的十来个密封盘根,保证抽上来的石油顺利流进油管,不外喷。这属于易耗品,也不贵,基本上十多天就换一次。”王新亚说,“坐下来研究吧,润滑液不够,抽油杆干磨,温度高烧了?抽油杆不在油管中间,偏磨挤坏了?也就这两种可能。”

病根找到了,关键是怎么治。“我把盘根盒一分为三,上边放5个盘根,下边放5个,中间放润滑油。”王新亚说,“做出样品来一实验效果不错,解决了抽油杆干磨的问题。”

针对抽油杆偏磨这个问题,王新亚在盘根上加装了一个装置,“这个装置可以左右摇晃,调整好后,可以自动校准,确保抽油杆运动时,始终处于油管正中心。”

花了4000块钱,把改良版的盘根盒做出来后,拉到油井实验,坚持了半年多才更换。“后来我们又改良了一下,如今已经在油田几十口采油井推广安装。”王新亚说。

在油井采油过程中,由于原油含蜡,时间久了蜡就会粘在油管内壁。“类似于血管的血栓,堵住了,原油就流不动了,有降产甚至停产的风险。”王新亚说,“最早油田采用热洗除蜡,用循环泵把热水注入油管清洗。后来开始往油管加注专用除蜡药剂。”

这种专用药剂将近8000元一吨,一口井一次加药50公斤,一周左右加一次。“时间长了,我们发现加药的频率越来越快,药量也越来越大,不然还是凝蜡。”王新亚说,“现在这样类似在自来水管,一次倒进50公斤药。一拧水龙头,几分钟就冲没了。我就想能不能做个东西,让50公斤药分散加入油管,药在油管内停留时间越长,除蜡效果越好。”

按照脑海中的构想,王新亚开始试制样品。“这个装置也挺简单,就是利用无平衡管液体自重原理,选择不同孔径的加药孔。经过反复实验,3-5毫米的孔径正合适,太大了流得快,太小了药剂流不出来。这样一天加药两公斤,既能达到除蜡效果,又避免浪费。”这个名为《采油井口加药器》的发明获得了国家实用专利。

类似的发明创新不胜枚举:他提出的《采取发电机负载均衡技术,降低天然气消耗的建议》,利用“跷跷板”原理,调整抽油机工作方式,年创效36.4万元;通过优化拉油点电加热制度,年节约电费124.42万元;他对六口油井重调防冲距,年创效140万元……

今年48岁的王新亚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成果20项;提出合理化建议100多条,累计创效4000多万元。

(据河北工人报消息 文、图/河北工人报记者郭成 通讯员边航)

(原载于2022年7月30日河北工人报)
责任编辑:尹文卓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