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匠汇·2022河北工匠|张建丽:从“落榜生”到技术大拿

来源: 中工网
2023-01-01 09:12

人物速写

她从小生长在知识分子家庭。1991年,高考失利,选择到华北制药求职。自小好学,勤于钻研,使她在技术攻关中披荆斩棘,在技术创新上一往无前。如今,她跻身公司研发中心,与公司的高级知识分子并驾齐驱……

她面庞清秀,皮肤白皙,目光如炬,身着干净的雾霾蓝工装,脚蹬时装款旅游鞋,头上梳着马尾辫配彩色发卡……一个工作上有追求,生活上有品位的新时代职业女性,散发着清新之风,沁人心脾。

1

张建丽检查药品上的包衣质量

1

“她是包衣技术领域的No1”

“师傅,我们试生产的一锅包衣片表面光滑度不达标,找不到具体原因。”华北制药河北华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民公司”)102车间包衣组组长吴佳骏焦灼地请教他的师傅张建丽。这是今年4月深圳某药企委托华民公司生产薄膜包衣药片过程中的情景。

张建丽赶紧来到生产车间查看,听大家讲操作中的关键信息,之后断定:“生产这类产品,温度是关键。”大家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张建丽。只见她熟练地调整工艺参数,和班组成员配合默契地做着试验。“欧耶!成功啦!”随着组长吴佳骏的一声惊呼,车间里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张师傅用低温控制法做试验,这是我们大家不敢想、也不敢做的。”“真是技高人胆大呀!”工友们发自内心地赞叹不已。

“张师傅,咱车间在做一个委托生产的订单,现遇到了工艺难题,经协调,想请您回来帮一段时间的忙……”“没问题,车间的事,是企业的事,也是我们创新工作室的事。”华北制药华民公司102车间主任张冰听到张建丽爽快地答应救急,心里顿时有了谱。

2021年8月底,华民公司正受江苏某药企委托,生产一种糖包衣异型药片,是个新品种。车间技术人员按照技术提供方提供的工艺参数在“小试”设备上做试验时,公司领导和车间主任张冰都怀着期待和忐忑的心情在现场等待结果。可第一批产品出炉,薄膜包衣溶出值不对应,外观不达标,试验以失败告终。

这可急坏了车间主任张冰,他和技术人员逐项排查,也对设备差异和工艺差异做了订正,但仍未妥善解决问题。

“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从102车间调走的班组长张建丽。”张冰说,他多方协调,将张建丽请回车间救急。

张建丽来到现场,先观察不达标产品的表象,发现产品表面有麻点,认为这应该与设备的负压不够或不稳定有关联;随后,她又听取了各工序工友的情况介绍,起身来到设备前,按照生产工序,倒序排查,查找症结所在。

在两天的排查过程中,技术人员多次在生产过程中打开设备风门查看物料状况的信息,让张建丽产生了浓厚兴趣——“或许,这一用心的举动,正是异常状况发生的根源。”张建丽很快把疑点锁定在生产设备的风门上:试生产过程中,少开或不开风门,最大限度减少设备内进风,负压有了,产品“小试”生产一举成功。

取样、化验,得出新的工艺参数。随后,张建丽现场指导“中试”生产,再次确认工艺参数,第一批产品投产成功,张冰钦佩地向张建丽竖起大拇指:“张师傅,太感谢啦,您绝对是包衣技术领域的No1”!

2

手持技术“圣经”闯天涯

包衣技术,在制药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的包衣类型主要有薄膜包衣和糖包衣。

“包衣过程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操作人员生产出来的产品、同一产品不同批次之间也会存在差异。虽然这只涉及产品外观,但解决不好,同样会影响产品销售和企业效益……”张建丽讲起包衣技术,感受极深,这也正是她10多年来为攻克这一技术难题而废寝忘食的原因所在。

2010年,从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14车间调到华民公司,张建丽在102车间包衣组组长岗位上,专攻工艺研究和一致性评价等技术工作。她每天在笔记本上记录不同包衣产品的生产工艺、参数、生产设备的性能掌控、注意事项、某种故障排除对应的解决办法……为她解决技术难题提供了详实依据。

“我师傅这套笔记被大家称为包衣技术的‘圣经’,我们遇到技术难题借阅、查看后,都能从中得到某种启发和感悟。”张建丽的徒弟、车间副主任王娜谈起师傅张建丽,满脸的崇拜和羡慕。

“每天进步一点点。”“不进步,就是倒退!”成了张建丽的座右铭。

历经十几年的岗位实践和钻研,张建丽探索出单因素实验法等多个技术操作法,还总结出BGB-350D有孔高效包衣机、无孔包衣机GSHT150-F薄膜包衣的工艺控制点和流程,优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并对生产方法和工艺控制点进行总结提炼,写入工艺规程和操作SOP,供生产线的职工参考使用。

糖包衣技术比薄膜包衣技术含量更高。张建丽通过对GSHT150-F无孔高效包衣机进行了技术改造,增加了糖衣泵和进风管理,探索出糖包衣自动工艺和一套独有的精准、严格的配方数据,将数据输入PLC中,可实现撒浆、匀浆、干燥等全过程自动化,提高了糖衣片外观的质量、缩减了工时,降低了劳动强度,降低了污染,发挥了很好的减负增效作用,其多个工作法都被写入了标准操作规程。张建丽的徒弟、包衣组组长吴佳骏自豪地说:“我师傅探索出的这项技术,在国内糖包衣生产领域至今仍处于领先水平。”

最近几年,张建丽凭着一身他人无法企及的技能,在全国医药行业的QC发布、班组建设论坛等领域一鸣惊人,获得奖项无数,赢得好评如潮。

3

十年铸剑的坚守源自家庭熏陶

从华民公司工会查阅张建丽的荣誉和技术成果可见,从2010年—2020年这10年时间,是其技术成果的“盛产期”:带头攻克的技术难题达30多项,其中5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1项创新成果获得省级及以上荣誉,创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被评为“优秀师傅”、三次夺取华北制药集团包衣组技术练赛冠军、入选“十大金牌工人”、入评“最美创新女职工”,2015年,被省人社厅授予“河北省技术能手”称号,2018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荣誉称号;2020年,华民公司以张建丽的名字命名创新工作室……

张冰分析认为,张建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跟她善于学习、注意积累、严谨仔细有着直接的关系。

他说,在102车间,包衣和配料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两个岗位。公司出于对技术传承的考量,让已是包衣组组长的张建丽又兼任了配料组长,她不仅生产工艺盯得紧,班组的安全生产、卫生保持等工作都在车间里领先。令张冰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企业投产前,设备进入车间等待安装时,张建丽的一个坚持,曾引起其他职工的不解:安装设备的地面,必须做好清洁才能安装,否则,投产后的无菌化生产环境无法保障。为此,她在现场一直监督职工做卫生清扫,直至达标。投产前,环境监测报告一出,其他职工才顿时理解了她当时为什么那么较真和“不近人情”。

谈及这些,张建丽认为是自己的成长环境使然:从小生活在做事认真的知识分子家庭,1932年出生的父亲,是一名老牌大学毕业生,在井陉矿区从事高中教学,母亲也曾从教。父母做学问认真、追求完美、干到老学到老的人生态度深深影响着她。1991年高考失利,张建丽倔强地选择了到华北制药就业。

“没考上大学,我就选择在社会大学中成长成才。”张建丽说,她从上班之日起,就每天坚持学习,先后通过成人高考获得河北师范大学大专、沈阳药科大学本科学历,并自学考取了本科学位。随后,她把主要精力投放在技术创新上。

有一年,华民公司新引进几台进口设备,为了研究性能、获取工艺参数,她连续几个昼夜吃住在单位,直到生产出几批次合格产品来,她才走出生产大楼。“看到早晨的阳光那么明媚,我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张建丽描述着当时试验成功的心情,喜上眉梢。

回望来时的路,张建丽认为,她能持之以恒地学习,干起工作忘我、投入,都受益于父母营造的浓厚学习和文化氛围。

4

甘为人梯的匠人

从1991年入职华北制药集团,至今31个春秋,张建丽从未离开过生产和技术岗位。

工作中细致、精致、极致,钻研技术时那种专心、专注、专研,是张建丽多年来岗位成长成才的真实写照。

张建丽说,不管多苦多累,她从未有过离开这个企业的想法,正所谓“择一业,终一生”。

“不论是创新工作室的技术突破,还是头脑风暴,张建丽师傅总能在工艺参数判断、技术突破方向上,高人一筹。”创新工作室成员魏宝军深有体会地说。

研发中心张建丽创新工作室主要成员之一张立斌认为,张建丽总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解决别人解决不掉的难题,她为人随和,乐于助人,甘为人梯:在公司研发某药品的结晶工艺时,张建丽创新思维和技术研发路径,在生产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为企业产品质量提升和降本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更为人才梯队的形成和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她毫无保留地把心得体会和技术精髓分享给大家,这非常难得。

“华北制药培养了我,我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都源于岗位、热爱的医药行业。”张建丽说,她今年已经50岁了,总有退休的那一天,不希望自己带着一身其他工友不掌握的技能离开岗位,那是对企业最大的不忠!

也正因为胸怀这份赤诚,她在带徒弟和指导生产时,倾囊而出,手把手地传承。

王娜是2010年大学毕业入厂时,拜张建丽为师的。“在那两年多的‘导师带徒’学习生涯中,我从师傅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生产技术技能,还学到了做事仔细认真,努力追求精致精准的工匠精神。”王娜说,她能在工作十多年后被提拔为车间副主任,得益于师傅的匠心传承。

包衣组组长吴佳骏,是张建丽另一个得意门生。他说:“我们掌握的生产工艺‘一招鲜’,不是师傅亲传,就是受师傅的启发获得,大家都发自内心地感激张师傅,她绝对是我们制药包衣技术领域的一座丰碑,短期内无人能超越。”

“学无止境,我永远都不认为自己达到了技术巅峰。”张建丽说,她至今依然坚持每天学习——研发中心的同仁,都是高学历的人才,不努力学习新知识,就跟不上大家的创新节奏!

“张建丽师傅不仅工作干得出色,还非常热爱生活,她脱掉工装的着装,非常时尚,和年轻人在一起没有代沟。”华民公司工会干事冯晓彤说。

“我感觉干好工作和热爱生活并不矛盾。”张建丽说,她生活中也曾经历磨难,36岁时才生了儿子。她一直把这些当作人生磨砺,变得更加乐观豁达,坦然面对一切。现在,张建丽的儿子在外地住校读初中,其他同学家长都是80后,为了能很好地和孩子沟通、在交际圈不落伍,她更加用心做形象管理,保持年轻心态,这也符合工会倡导的“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理念。

(据河北工人报消息 文/河北工人报记者王井堪 图/河北工人报记者毕春华)

(原载于2022年7月16日河北工人报)
责任编辑:尹文卓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