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匠汇·2017年西藏工匠|向巴扎西:6个月一举拿下6000米的进尺施工纪录

来源:中工网
2023-01-11 15:05

“轰隆隆!轰隆隆!”在藏北草原的勘探现场,记者见到了刚从钻塔上下来的向巴扎西,橙色工作服上沾满了油污,瘦高的个子,因常年野外作业皮肤晒得黝黑。  

作为西藏地勘局第六地质大队工勘部副经理、钻探高级工的向巴扎西,2017年被评为首届“西藏工匠”,那么他的工匠技艺水平如何?这要回到2016年。  

那年,在他的带领下,西藏地勘局第六地质大队在藏北能源资源地质调查大会战中,6个月一举拿下6000米的进尺施工纪录,单口井深创造了西藏高海拔钻探施工破2000米的历史新纪录,为西藏地勘单位在藏北能源资源钻探施工史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他并没有为取得的成绩骄傲:“这都是因为现在设备先进,工作效率高,安全技术也好,要是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  

向巴扎西口中的以前,是他刚参加工作时,参与到西藏甲玛铜矿的勘探任务中,当时还是钢砂钻头的普钻,在向下探进的过程中,钻孔200米处钻杆发生断裂,钻杆上方的工具把子掉进钻孔中卡住了钻杆,施工被迫停止。试了各种方法,始终无法探明孔内钻杆和工具把子的堆叠情况。焦头烂额之际,向巴扎西和同事们想到用土办法尝试。把岩心管的“脑袋”变丝接头塞满泥,放到孔内,利用断杆处在泥上形成的印记,对事故部位进行“照相”,以此判明情况。理论虽然明了,但操作起来却并不简单。由于孔内积水,断杆和工具把子很难在泥上留下印记,反复尝试5、6次之后,才判明具体情况,将母锥套到工具把子上,在把子上反丝出螺纹,才取出工具把子。  这种情况在现在是很少会出现的。如今,西藏钻探水平已经发生了质的提高,从普通钢砂钻头到金刚石钻头,从上细下粗的普钻到现在口径相同的绳索取芯,从甲玛铜矿的400多米钻孔,到如今2000米的钻孔。设备一直在进步,向巴扎西的技术也一直在进步。

工作20多年里,向巴扎西先后参与西藏昌都玉龙铜矿大会战、西藏墨竹工卡县甲玛铜矿、西藏山南罗布莎铁矿、国家能源战略储备藏北能源资源地质调查大会战等20余项钻探项目,创造了在平均海拔5000余米的高地累积钻进5万余米的高纪录。  

多年的实战经验积累,向巴扎西已经从一名普通的钻工成长为一名“听声诊断”的老专家。他能从机器的扭力听出阻力的大小,从孔内的声音判断孔内的缩紧程度,从机器的声响判断机器的工作状态、故障所在。  

“遇到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只要在电话里把具体情况描述一遍,他就能给出解决措施。按照他说的去办,问题很容易就会解决。”在队友毛学生的眼中,向巴扎西是一个技术过硬、乐于分享的专家。  

西藏地理环境特殊,高原气候明显,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勘探行业的另一个对手。工作多年的向巴扎西经常遇到这类问题,而这些阻碍也成了对他的磨砺与挑战。  

2004年,安多矿区,由于发洪水,找不到路,车子陷入水里,向巴扎西和一车生活物资在水中泡了一夜。等到同事找来救援人员,天已经亮了,装载机拖了三十公里才把车运到基地。但车上的大米全进了沙子,挑也挑不干净,向巴扎西和队友只能吃和着沙子的米饭。  

在矿区饮水、吃饭是向巴扎西最无可奈何的事。因水资源受矿物质影响,普遍重金属含量偏高,长期饮用对身体损伤非常大。向巴扎西说:“用那种水泡茶喝起来是酸的,米饭煮出来是绿色的。但有时候我们基地离饮用水水源地太远,不得不吃。”  

常年的高压作业让向巴扎西落下了一身的毛病,过度劳累,脸会浮肿。但他依然奋战在地勘钻探一线,将长期累积的机械操作要诀、窍门整理成册,发挥“传帮带”作用,先后带出近20名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将钻探技术留给这个行业和后生晚辈。经他培养的钻探操作能手,已经成为西藏地勘局第六地质大队的一批生力军。  

一个地勘人应该有怎样的职业操守?一名“工匠”该当如何发扬传统、传承技艺?向巴扎西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并回答了这个问题。

心,交给了地质勘查事业;情,倾注在青藏高原。干一行、爱一行,多年的打磨成为机台上的“行家里手”;誉面前,他云淡风清。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疲劳和病痛;钻机的隆鸣声,是耳畔的乐章。他是新时代的铁人,是钻井上的一颗螺丝钉。

从普通钻工成长为机台上的“本土专家”,靠的是他扎根野外地质勘探战线近30年的时间里,啃下的钻探技术上一个又一个硬骨头。青藏高原地质复杂多样,曾有某矿业公司三个月作业只钻进7厘米。深层钻探作业中,面对复杂的地质岩层,如果没有高超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和超常的感悟,每钻进一两厘米,就可能出现钻头故障,导致钻头报废。在每钻进1厘米,都充满了挑战的条件下,他做到了少故障,平稳钻进,创造了在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高地累计钻进5万余米的记录。一个个荒野钻孔,是他滴水穿石的辛勤努力,是一代代地质人永恒的精神写照。

作为大队钻探带头人,他发扬“传帮带”优良传统,关心年轻同志的培养和成长。将长期积累的机械操作要诀、窍门手记整理成册,无私传授给年青人,先后带出20多名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他曾在无人区的荒野中留下脚印;他曾在泥泞的山沟中送走晚霞;他曾在冰封的雪山中迎来朝阳。他是钻塔上最牢固的一颗螺丝钉,稳稳支撑着西藏地质勘查机器的轰鸣,不停钻探、延伸、前行!他就是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工勘部钻探高级技工向巴扎西。

(原载于2020年3月28日 西藏自治区总工会微信公众号“高原劳动者”)

责任编辑:尹文卓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