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前沿观察丨从制度革新层面推进乡村工匠技能形成体系建设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3-02-06 07:17

【前沿观察】

原标题:从制度革新层面推进乡村工匠技能形成体系建设

王星《工人日报》

产业兴旺是中国乡村走向振兴的基础条件,主要体现在以农为本的农业现代化及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乡村工匠是乡村产业尤其是特色产业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也是国家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在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过程中,伴随着农村产业模式的变迁以及新技术的介入,乡村工匠面临乡土社会性知识系统的重构,因此,如何构建适应当下乡村发展实际的乡村工匠养成机制尤为重要。

按照国家乡村振兴局等6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界定,乡村工匠主要指县域内从事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能够扎根农村,传承发展传统技艺、转化应用传统技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技能人才。据此,乡村工匠应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属性:一是技艺的历时性,乡村工匠的技艺是在长时间(手工)制作实践中逐渐积累、磨炼而成的;二是技艺的乡土性,乡村工匠的技艺类型是立足乡村并基于乡土禀赋资源而形成的;三是技艺的扩散性,乡村工匠能够将其技艺传播、教授给农民并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基于上述属性,笔者以为,我国乡村工匠培育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首先是国家鼓励与市场认可之间的张力。在农村,农民传统技艺通常应用于农闲之余的副业以补贴家用,而乡村工匠是依赖所学技艺谋生的职业者。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对乡村工匠的政策鼓励更多是一种外部承认,而他们持续成长的内生动力主要植根于其作品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认可。其次是乡村空心化给技艺扩散造成的现实压力。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返乡入乡人员不断增加,但这并没有扭转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的趋势。大量乡村人口尤其是青年人的流失导致乡村工匠的技艺扩散易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再次,传统乡土技艺知识的传授方式与学校职业技能形成机制的分离,会阻碍乡村工匠的培育。传统乡土技艺知识更多是依靠言传身教进行扩散,这种情况下,职业学校如何介入乡村工匠技能形成过程是其中的关键点。最后,如何完善乡村工匠技艺实现产业应用转化的支持机制需要深入讨论。乡村工匠的技艺往往聚焦于特色产品制作之上,但要实现产业化,需要金融财政、市场经营等多方面的支持机制。这意味着需要在传统的乡土社会性知识系统上,融入一套适应产业化运行的知识系统。

这些现实挑战意味着乡村工匠养成并非只是农民个体对传统技艺的爱好和追求,而是嵌入在地域制度环境之中的。因此,应从制度革新层面推进乡村工匠技能形成体系建设,为乡村工匠培育奠定制度基础。首先,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建设吸引更多人返乡入乡,以高质量社会建设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夯实乡村工匠培育的经济社会基础。其次,建构传统乡村技艺融入现代市场的转化机制,激发乡村技艺传承与创新的内生动力。在我国乡村发展历史中,乡村技艺及乡村手工业者曾是其中的常见元素,但既往的乡村技艺及手工业者依托的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模式,其功能也是生计维持性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优化乡村技艺的经营模式、乡村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嫁接以及多元化融资支持等方式,推动乡村传统技艺融入现代市场,以市场化运作打造乡村工匠养成的长效机制。最后,依托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强化县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既往师带徒式的乡村技艺形成机制虽能较好地教授传统技艺中的默会性知识,但难以满足产业化对技能的规模化需求。应强化县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入研究乡村手工业的劳动过程特征,构建“校园+田园”的乡村技能人才培育模式,将传统乡村技艺与正式技能形成体系结合起来,提高乡村工匠培育机制与特色产业的适切性。

(作者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