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品 ,发源于云南石屏县。它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纹图案,呈现出黑白分明的装饰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别致。曾一度与北京的景泰蓝齐名,一南一北并称“天下铜艺双绝”。金永才就是乌铜走银第六代传承人。
金永才,男,汉族,1953年出生,云南昆明官渡区小板桥人。与此同时他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特聘专家”、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和“金李记”品牌创始人。
金永才自幼热爱艺术,对古玩珍品情有独钟,拜师后经过四十年的刻苦专研,已熟练掌握乌铜走银制作工艺的他,不仅将这门古老的传统工艺完整地保留下来,还先后创作了百余件乌铜走银工艺品,曾被授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和“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
乌铜走银工艺源于清雍正年间云南石屏县一名匠师岳富的偶然灵感,本是岳家“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独门技艺,后因战争等原因在一系列机缘巧合下传到了金永才的师傅李加汝手中。金永才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跟随李加汝学习,并在1982年正式拜李加汝为师,学习乌铜走银的制作工艺。
乌铜走银的工艺十分繁杂,称得上“烈火熔金方立骨,千锤万錾可走银。”首先得用优质的铜和一定比例的黄金、纯银掺合其他十余种贵金属熔炼成乌铜合金,并将合金以锻打、碾压等方法做成不同厚度的乌铜片。设计、剪材下料后在乌铜片上描绘出所需要的图案纹样或文字,线条应流畅,再用錾子刻出各种花纹图案。刻的深度则根据乌铜片的厚度而定。接下来要进行的走银就是乌铜走银工艺最精髓的地方,乌铜走银是用纯银银屑或纯金金屑填充到图案处,以“走”满为度。经高温处理,银屑或金屑与乌铜就自然熔为一体,然后再经过冷却、打磨、拋光、捂黑等十余道工序,最后才成为一件黑白分明、似铜似银的乌铜走银艺术品。
金永才在习得乌铜走银的独门技艺后不负所托,始终专注于乌铜走银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大大提升了乌铜走银的知名度。
22岁接触银器,到如今年近70,金永才创办了云南省首家乌铜走银技艺传习馆,创作作品500余件套,主要有方鼎、香炉、花瓶、酒器、茶器、文房四宝等。作品《五福捧寿方鼎》《福寿万代赏瓶》等获得全国金、银、铜奖40多个。2010年被授予“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云南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1年作品《五福捧寿走银方鼎》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协会第五届“工美杯”大师精品展金奖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天工艺苑·百花杯”金奖。
传承不绝,窑火不息,工匠精神就隐藏在錾子每日叮叮当当敲打的声音中。
除去工艺人的身份,金永才也是个好师傅,他的徒弟们评价他:“师傅在工作中非常严肃,(制作)差一毫米都不行,但下班之后他又像爷爷一样和蔼可亲。”“贵金属材料贵,(我们)敲坏了好多次,但师傅总跟我们说要有耐心,慢一点”“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傅对我们来说就像父亲一样”。
“工匠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我这辈子与乌铜走银深深长在一起,如今我的作品越来越少,但每一件都沉淀了我人生的厚度,希望每一件流传于世的乌铜走银都能让后人读懂我们这个行当,读懂西南文化历史,记录才是手艺人的使命。”这是金永才对自己的评价与期许。
(原载于2022年7月12日昆明市总工会微信公众号)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