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郑瑞东:与电共舞17年 高压线路上的穿行者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云南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各行各业先后涌现出大量先进模范人物。追寻劳模的光辉足迹,以“影像记录+口述历史+档案征集”方式,记录、留存、宣传劳模们在云南经济社会建设中奋勇当先、顽强拼搏的人生历程,让劳模精神薪火相传。《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微视频自4月26日起,每周一至两期陆续推出,以劳模精神为引领,激励广大群众争做新时代奋斗者。
由云南省总工会 云南省档案局
联合出品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微视频
今天推出第七集
塔高最低几十米,最高上百米,要以最快的速度徒手攀爬到监测点;高压电塔位置偏远,徒步到达目的地需要一整天,每年200多天都要穿行在高山峡谷之间;完成整个带电高空作业过程中,身上的全部装备只有一根保险索……这是带电检修高级技师郑瑞东日常的工作内容。
1974年,郑瑞东出生于安徽太湖。自幼梦想着走出大山的郑瑞东高中毕业后来到云南入伍,2005年,31岁的郑瑞东从部队转业,进入南方电网云南分公司,开启了17年与高压线路相伴的生活。
入职初始,面对着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郑瑞东只能一切从零开始。
第一大难关是要克服恐高。如今回忆起自己第一次高空作业的场景,郑瑞东仍历历在目,“没有人是真正不恐高的,我第一次上去爬到一半就不敢动了。”从一开始的“不敢动”到如今的“习以为常”,背后是一次次高难度训练的累积。缺乏理论知识,郑瑞东就不断地从实战中摸索找补,别人练十几次,郑瑞东就练二十次、三十次。
这一场知识技能的追赶,漫长而充满了煎熬。曾经的部队生活磨炼出郑瑞东钢铁般的意志,让郑瑞东能够凭借着过人的毅力,练就出一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到了后来,郑瑞东仅仅只通过耳朵听,就能判断出不超过两毫米细的微小铝线哪里有损伤,以及损伤的程度如何。
而日益精湛的技术,也意味着郑瑞东肩负的担子越来越重,“我们的工作都是在野外高空,通常平均作业时间在2小时左右,最长12小时。”高压作业环境,常常在高山绝顶,人迹罕至的地方,地理气候环境复杂、森林里虫蛇出没、天气说变就变,危险始终如影随形。面对胆量、意志、体能、耐心和责任心的重重考验,郑瑞东从未想过退缩。
秉持着这样“勤于钻研,永不言败”的工匠精神,郑瑞东一步一步成为云南带电作业的领军人物。
17年来,郑瑞东步行作业超过2万公里,足迹遍布云南16个州市,上百个县、市、区、乡镇,凭借过硬的技能本领高效安全地完成了220千伏大临线、苏崇Ⅰ、Ⅱ回线、福剑线,500千伏博墨线、德博线,±500千伏永富直流输电线路重大安全隐患的处理工作;为“西电东送”及“云电送粤”大通道安全保驾护航;助力“三区三州”脱贫攻坚,提升怒江、迪庆供电局线路供电可靠性,并始终保持着作业零失误的记录。
他曾先后获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劳模、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感动南网”人物等,被誉称为“南网小超人”“高压电上的穿行者”“非同寻常的高空医生”。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郑瑞东谦虚地表示:“劳模精神就是奉献精神,成绩都属于过去,我会继续奉献、继续为人民服务,继续做好本岗位上的工作。”
除了带电作业外,郑瑞东还在做强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向国内、国际前沿技术看齐。他主动请缨申请成立了“郑瑞东劳模工作室”“郑瑞东技能大师工作室”“云南省技师工作站”和“云岭工匠郑瑞东创新工作室”,成为公司首批工作室带头人。
曾先后参与科技项目研究6项,职工技术创新30余项。其中“10kV配网综合不停电技术研究”等3项成果在国内实现技术突破,“110-220kV同塔多回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研究”等4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对于电网的未来,郑瑞东还这样展望到,“对于我们行业来讲,要用绿色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要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这些清洁能源,我希望在未来我们所有能源都是清洁的,希望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
“一路走来虽然很艰辛,但对带电作业这个事业我依然热爱,我会继续努力往前走。”如今,郑瑞东依然凭借着自身的责任与担当,专注与坚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断超越着自我,守卫着万家灯火的辉煌。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