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匠汇·2017年江苏大工匠 | 朱洪斌:油务工变身“大国工匠”

来源:中工网
2023-02-15 14:05

原标题:

朱洪斌:油务工变身“大国工匠”

精瘦的脸庞,鼻梁立峰,架一幅黑边眼镜,双目炯炯有神……今年已经53岁的朱洪斌,现在是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技师,也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首批江苏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职工等荣誉称号。

在电气化学领域,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朱洪斌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可是谁又知道,取得如此骄人成就的人,他竟然没有上过大学。

由“零”开始,他乐于追本溯源

1988年,拿着江苏省自学考试计算机应用大专毕业证书,朱洪斌被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所(江苏电科院前身)录取,“误打误撞”分配进了化学室。对化学专业一窍不通,怎么办?一个字:“学”!他一头扎进工作中,开始潜心钻研。白天,他在实验室分析油品、检测成分,深夜,他在设备前查看运行情况,分析、记录实验数据。只要一有空,他就“啃”化学专业书。

为了快速入门,朱洪斌白天跟着师傅学习,钻进实验室,分析油品、检测成分,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夜间用电设备少,对仪器杂波干涉小,是测试仪器控制性能和参数的最佳时机。他常常坚守在设备前,查看设备运行情况,记录、分析试验数据,一直到深夜。为了验证数据的准确性,他还经常在变电站现场、实验室和兄弟单位之间奔波,一遍遍采样、分析、比对。只要一有空,他就会找来专业书“充电”,并将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等到上班请教师傅。

当工作内容不再那么具有挑战的时候,朱洪斌没有选择顺势过上安逸的生活,而是想办法把自己手工操作的过程转为机械化的过程。怀着这样的想法,朱洪斌走上了技术研发之路。

朱洪斌第一个尝试是针对变压器中的安全性技术指标——油中含气量的测量。如果油中气体含量高,变压器内就会像摇晃的可乐一样,产生大量气泡,在变压器高强度电场中,极易造成“气穴”放电,毁伤变压器。当时,想要测量含气量,研究者需要从变压器中取出一部分油送至实验室,再由研究人员测量。这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关键的是,取出的油可能会因运输、气压等因素而改变含气量,也就是说,消耗这么长时间测出的含气量并不等于变压器中真正的含气量。

如何提高测量准确度、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1992年,朱洪斌开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技术攻关,然而,历经两年研究,他并没有找到一个可行的办法,不过,这个未能解决的研究性工作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直到近几年,我们才终于解决了这个小难题。”朱洪斌说。原来的研究思路是围绕如何在实验室内将测量做得又快又准,但现在,测量将直接在变压器现场进行,而启发他变换思路的是生活。“就像我们喝口服液,你在吸食口服液时,是不是就在瓶中形成了一个真空?我们就用这个原理直接产生真空,装置直联变压器,在现场不需取样进行测量。”后来,这个方法成为电力行业的标准方法。

被赞“油务工匠”,他执着技术创新

2014年,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建设拉开序幕,江苏电力承担1000千伏南京和泰州两个变电站的设备监造、现场试验、验收启动和运行维护技术支撑工作,面临大量的六氟化硫新气验收任务。朱洪斌主持研制的“六氟化硫气体质量现场快速评价系统”,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6项检测指标的仪器化、一体化分析,将单一样品的检测时间由18个小时缩短为40分钟,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杜绝了气体由现场运回实验室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在进行六氟化硫气体酸度检测模块研制时,气体中的酸性物质含量极其微小,现有传感器的灵敏度均不足以识别溶液微弱的酸碱度变化,项目组成员几经探讨却没有进展。朱洪斌不愿放弃,经过数月的苦思冥想,他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溯源酸碱检测的对数曲线原理。他巧妙设计仪器工作流程,最终实现了对溶液中微量酸性物质的敏锐捕捉。在六氟化硫气体评价系统攻关阶段,他一个月内3次远赴委托加工的厂家指导改进设备制作。

从绝缘油检测到六氟化硫气体分析,朱洪斌的创新提高了现场作业和实验室检测的工作效率,过去用传统方法需20人的工作量,现在仅需6人就可以完成,这也带动了全国油气分析行业的发展进步。

朱洪斌主持的另一个给变压器“验血”的项目,3年内在江苏电网已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5亿多元。原来,如果变压器有了故障,就会产生一些特殊的气体,测量这些气体的精度越高,对变压器的预警就能做得更早。“这是一个传统项目,上世纪70年代就被引入了中国,但一直到2000年以后,这个技术一直没有发生过变化,预警水平还停留在70年代的水平。”

朱洪斌的团队针对这个项目进行了钻研,“就像人身体内的癌症因子会不断变化,如果测量的误差太大,那么一些小的变化就看不出来。如果我们能减小误差,就能看出小的变化,这样对于病情的预警就能提前。”

当然,这个项目是个系统工程,在关键的样品分析环节,必须要有一个标准物,也就是标准油,当时国际上只有美国有标准油。但美国标准油的有效期只有30天,远远短于运送到中国所需的时间。于是,朱洪斌便开始“制造”标准油,现在,由中国制造的标准油保存期已达180天,是美国标准油的6倍。目前,朱洪斌的“验血”精确度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研究成果获得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现在,关于绝缘油中溶解气体组分含量体系的规范已经成为中国的行业标准。

为带徒弟,他把工作室变为“孵化器”

2011年,以朱洪斌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后,他变得更加忙碌。作为工作室的负责人,从2012年到2016年,他带领团队收获省部级奖励10项,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2项,取得授权专利35项。他决心要把工作室建成带动专业科技创新的“孵化器”、促进人才成长的“摇篮”。

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技术创新中来,朱洪斌承担起了油气技术创新经验的传授工作,在每年的技能类单元制培训中,他都是首席教员。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现实需求,他汇集多年的研究成果,夜以继日,编写了12万字的油务化验培训教材和创新成果展示教材,并通过论坛、技术交流、专业知识培训等方式定期组织学习。目前,他累计培训学员逾2000人次。

如今,朱洪斌已经在国网江苏电科院工作了30年。回顾30年的工作历程,朱洪斌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对自己做的事情要有挑剔的眼光。如果师傅怎么做、徒弟就怎么做,那社会就不能进步。”

朱洪斌说,作为一名油务工,就要追求更高的检测标准和更好的检测效果。“只要我的研发成果有作用,我就乐在其中!”(整理朱晶晶)

责任编辑:尹文卓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