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匠汇·第一届四川工匠|潘玉华:工匠精神就是专注坚持和创新

来源:川观新闻
2023-02-17 15:09

原标题:

大国工匠“军工绣娘”潘玉华:工匠精神就是专注坚持和创新

川观新闻记者 郝勇 四川省总工会供图

人物名片

潘玉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高级技师,大国工匠、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办人,先后承担预警机、北斗导航等国家重点项目的课题,被誉为“军工绣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职工、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技术能手、第三届中国质量奖(个人)、四川第四届敬业奉献模范、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潘玉华成为“网红”,缘于2018年她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一次中外记者见面会。作为国新办邀请的5位优秀产业工人代表之一、本场见面会唯一的一位女工人代表,潘玉华与大家见面交流,分享了她对“工匠精神”的看法。在潘玉华眼里,“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就是专注、坚持和创新。专注就是人们常说的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坚持就是一个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还有一个就是创新。”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后,潘玉华迅速窜红。

“军工绣娘”潘玉华

她的工作目标:“不让任何不合格产品从我手中流出”

工作27年来,潘玉华参与了多项军工重大型号装备的研制与生产任务。在空警500预警机完美亮相背后,是潘玉华对预警机最精密的一部分器件如机器一般精准的纯手工焊接技术。

潘玉华教徒弟

潘玉华出生在四川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一个美丽的蜀绣之乡,她的奶奶是一个绣娘,潘玉华从小就见奶奶在锦缎上穿针引线,特别羡慕。奶奶在绣花的时候异常专注,绣出的花、鸟、虫、鱼活灵活现,儿时的她向往着自己长大后也能像奶奶一样成为一名绣娘。1995年,潘玉华有幸被中国电科公司某所招聘入所并分配在装配部的一个电装车间,从此她与一个个精密器件打上了交道,与各种元器件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工作中,潘玉华始终牢记奶奶曾经跟她说过的话,绣花没有什么诀窍,熟能生巧,贵在坚持。不管今后做什么工作都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360行行行出状元。

“不让任何不合格产品从我手中流出。”参加工作后,这成了潘玉华的工作目标。“做就要做到最好,而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就能办到。”抱着如此信念,潘玉华不放过工作中的每一处细节,不断磨练精进自己的技艺。

“在精密焊接岗位,手稳、心静是操作的基本要求。”刚入职时,潘玉华每天琢磨如何让自己的手更稳,心更静。同事们经常看到她很晚了还在加班钻研技术,即便是工间休息时,她也在做投硬币练习。这个练习是往一杯盛满水的杯子里投一元硬币,并保证水不会溢出,为的是锻炼观察力和手的平衡感,潘玉华的最高纪录是投入了45枚硬币。

为练自己的眼力,磨炼专注力,潘玉华还会撒上一把芝麻,用镊子将芝麻一颗一颗夹起来整齐排列在托盘里,以此磨炼专注之心,直到心无旁骛,从而达到心、手、眼的高度协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专注’成为我成长字典中的关键词。”潘玉华说。

军工精细焊接中有一种叫植柱的工艺。在一块一元硬币大小的电子板上,在没有任何机器辅助的情况下,全凭手感精准焊接1144根细小的铅柱。潘玉华焊接完成一块1000多根铅柱的植柱只需要2个多小时,精度达到50微米,无一差错,攻克了行业公认的微纳互联领域数十项技术难题,她的这一手绝活为某卫星的研发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让研发周期缩短了近1年,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她的四维榜样观:“学习、专注、担当、奉献”

如今,潘玉华已是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办人。从2016年至今,她侧重工作室建设和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技能创新、新品验证,参与科研生产技术攻关5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7项,获中国质量奖、大国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20余项荣誉及称号。

潘玉华在工作中

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潘玉华还将技能言传身教。潘玉华奉行这样的理念:“优秀的人,才能做出优秀的产品”“产品就是看得见的人品”。根据27年来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潘玉华逐渐沉淀,凝练成了一套“4321质量理念与方法”,即4是“学习、专注、担当、奉献”的四维榜样观,3是“立匠心,传匠艺、琢匠器”的三匠育人观,2是“需求驱动、创新驱动”的二驱质量引擎,1是“上下游协同化、操作标准化、工具信息化、经验知识化”的一体化质量方法。她运用这套质量理念和方法,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开展技能创新,解决技术难题,先后培养出数十名省、市、区级工匠和技能大赛获奖者。

因疫情原因,原定于2021年11月举办的第五届“快克杯”全国焊接能手总决赛延期至2022年8月16-17日在深圳第十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期间举办。总决赛开始,潘玉华的徒弟符云峰带领4名队员与来自15个省市、200多家企业的450多名选手同台竞技,最终勇夺手工焊接一等奖。

团队载誉归来后,潘玉华马不停蹄,天天必到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以便为所里青年技术骨干传授焊接技艺,备战2022年川渝电子信息产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混合集成电路装调赛。

潘玉华深知,工作室是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和创新平台。为充分发挥工作室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作用,这几年,工作室不断探索育人模式,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针对性、点对点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工作室要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说这些话时,潘玉华语气坚定。

(原载于2022年9月13日川观新闻)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