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贫在行动:四川篇”
原标题:李兴秀——是绣娘更是羌文化的传播者播
央广网阿坝11月7日消息(记者王颖)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县,也是羌文化核心保护区,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羌绣传承人李兴秀。羌绣在没有正式命名时曾叫扎花,有着最原始古朴的传统技法,常以粗布为底,用棉线、丝线、麻线绣制各种图案。
羌绣传承人李兴秀(央广网记者 王颖 摄)
“我可以自己构图,自己画,自己剪,自己裁,自己绣,一切都在我的心里”。也许是羌族充满着灵巧与美的基因赋予了李兴秀创造美的灵性。早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羌族人家的姑娘们都会在自己的服饰上绣出精美的图案,展现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李兴秀也不例外。
羌绣绣品(央广网记者 王颖 摄)
1980年时李兴秀手绘出一幅茂县叠溪镇景区的神龟回游图,景区管理人员问她能不能绣出来?她爽快的答应了。当她把完工的绣品交给对方时,对方满意的付给了她60元钱。这让当时每个月只有8块钱工资的李兴秀惊呆了,她思考为什么一幅绣品能值这么多钱?慢慢她明白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地劳动,而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李兴秀在她的工作室(央广网记者 王颖 摄)
1982年李兴秀带着她的绣品来到北京参加一场展览,展览中她发现几乎无人知道羌族也有如此精美的刺绣手艺,甚至无人知道羌族,李兴秀哭了。这一次她心里暗暗下决心要让更多的人们知道她的名族和她的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
就这样,李兴秀开启了她的羌绣传承之路。1987年,李兴秀回到茂县,收徒创业。她在县城里开起了羌寨绣庄店。2004年,李兴秀带着她精湛的羌绣绣品出现在四川成都举办的国际商品博览会上,这次让羌绣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关注。有一位荷兰游客花重金向她订购了40幅羌绣作品。此后,羌秀便慢慢走出了国门。国籍或语言也许会有鸿沟,但是艺术和美是人类通用的语言。
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了李兴秀绣出的一片新天地,也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文化艺术的价值,在政府的支持下,像李兴秀这样的传承人开始在各地组织艺术文化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妇女不仅不用交学费,还可以享受补贴。李兴秀向学员们传授羌绣的刺绣、图案、针法等技艺,许多学员学成后,一天就能挣五六百。
云云鞋(央广网记者 王颖 摄)
如今,李兴秀已经培训了24000多人次学员,传承42个徒弟,农村妇女做这些手工的热情也是前所未有的,生活也因此而改变。在政府免费给她的工作室里,挂满了各种精美羌绣。
李兴秀说:羌族是富有的 !截至目前,茂县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非遗项目18项,州级非遗项目64项,县级非遗项目136项。文化精神上的富有也终将促进生活的富有。
(原载于2020年11月7日央广网)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