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田得梅:方寸匠心 不差毫厘

来源:青海日报
2023-03-02 09:05

原标题:方寸匠心 不差毫厘(主题)

——记青海省首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田得梅(副题)

青海日报记者 咸文静 金玥彤 殷之皓

“在发电机组安装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号机转子。直径16.198米,最大高度3.826米,要想把这个庞然大物精准吊入到坑位内,难度可想而知。”

“此次吊装,转子与定子之间的最大间隙仅51毫米,操作必须一次成功。”

“2100吨,已超过单个桥机的承重上限,需要两个桥机并机操作。转子入机坑后的微调,误差必须控制在分毫之间,这对操作司机来说也是最为艰难的时刻。”

……

2月28日晚,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在南京揭晓!

一组组数据、一个个场景,大屏幕上一个身材瘦弱的天车司机用精湛的技术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就是10位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唯一一名女工匠——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水电四局)机电安装分局员工田得梅,青海首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一步,两步,三步……眼含热泪的田得梅坚定地走向舞台中央,脚步声却回荡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

从2018年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始举办这个活动,每年发布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都是来自国防军工、装备制造、建筑、通信等多个行业的顶尖技术技能人才。与这些高精尖的技能人才相比,田得梅这位普通天车女司机跻身其中,这是江源儿女的骄傲,更是高原大地的自豪。

这短短几步的背后,是这名90后天车女司机那条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中专毕业的她,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脱颖而出,置身“国宝级”技工行列;

这短短几步的背后,是地处西部偏远地区的青海培养大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的探索之路——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青海,让产业工人绽放光芒的舞台愈加广阔。从组织多项技能大赛到各类培训遍地开花,从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青海高原工匠”到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奖励表彰,呼唤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成为高原大地的一曲时代交响。

一次性顺利完成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转子吊装,对于田得梅来说是一次难忘的工作经历。 青海日报记者 殷之皓 摄

万分之一:

以青春之我 铸“大国重器”

2月13日清晨,一轮旭日跃上山巅。

当我们站在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中提到的白鹤滩水电站大坝上,感受其所蕴藏的澎湃动力,才真正体会到“大国重器”四个字背后的分量。

作为仅次于三峡水电站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在建设过程中,白鹤滩水电站六项技术指标位列世界第一。去年年底,16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在长江干流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

从大坝向远方眺望,一江清水,两岸青山。16台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就安装在这山体中宽大明亮的地下厂房里。

然而建设初始,这里并非如此。

田得梅是2019年10月到这儿的。那时,中国水电四局白鹤滩机电安装工程项目部刚刚成立。根据工作安排,田得梅将家中两个年幼的孩子托付给父母后来到这里,成为项目“开荒者”之一,挑起天车班的大梁。

天车是桥架在高架轨道上运行的一种桥架型起重机,而田得梅就是桥架型起重机的驾驶员。

工程项目部综合部主任张亮说,项目开工初期,白鹤滩水电站左岸安装间场地被土建杂物大面积占用。想要尽快施工,就得将场地及时腾出,但因土建工期紧张,无法腾出人手,此项工作迟迟未能开展。面对这种局面,项目部主动出击,承担起了此项工作,而作为项目部此时唯一的天车工,杂物倒运和设备材料吊装的重任便落在田得梅一人身上。

为争取更多时间来完成项目吊装任务,田得梅主动加班加点。在她的积极配合下,很快项目部完成了前期材料设备倒运和场地清理工作。随后,在田得梅的悉心指导下,5名学徒很快成长起来,能够独立操作1300吨桥机完成各类吊装任务。由此,她被中国水电四局机电安装分局评为“金牌导师”。

白鹤滩左岸机电安装项目工程部项目副经理答欣明说,天车班正式成立那会儿,包括田得梅在内有10名成员。可就是这个最小年龄仅21岁,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作业班组,却承担着白鹤滩水电站左岸8台单机容量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及辅助公用系统设备和物资材料的吊装任务。

也许在我们看来,桥机工只要把构件从这一处挪到那一处,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实际上,开桥机同样需要精益求精,得精心计算吊装的角度和方向,才能完成吊装任务。

被称为“大国重器”的白鹤滩水电站是当今世界上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参与这样的工作任务,作为数万名建设者中的一份子,田得梅既觉得幸运又感到压力,任何一次重要部件吊装她都坚持在现场指导或亲自操作。为了提升班组成员安全生产意识和操作技能水平,经常能看到她召开班前会、桥机巡检和班组定期培训。

2020年8月18日,白鹤滩水电站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转子正式吊装。

作为水轮发电机组核心部件之一,转子是机组安装过程中重量最大的部件,起吊重量约2100吨,需由左岸地下厂房内部两台1300吨桥机配合完成吊装。在吊装过程中,两台桥机需要保持步调一致,以每分钟7米的速度前进。面对转子和定子间隙仅有51毫米调节范围,即使出现1毫米的操作误差,都可能会给转子带来晃动,甚至与定子发生碰撞,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这是个挑战!

田得梅带领班组成员一次次模拟转子吊装过程,详细讲解各个重要环节注意事项,一遍又一遍的对触电控制器、刹车片、行程限位、警报装置等桥机部件进行检查。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吊装时,面临51毫米的吊装误差,田得梅在眼睛无法看到的情况下,靠着多年经验,77分钟将转子顺利吊入1号机坑就位,一次性顺利完成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转子吊装,全面吹响了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攻坚号角。22天后,白鹤滩水电站2号机组转轮实现成功吊装;2021年6月28日,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顺利投产发电。

从举世瞩目百万千瓦机组首台转子成功吊装,到左岸8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全部并网投产发电,900多个日日夜夜,田得梅带领天车班全体成员不断钻研改进吊装工艺,各项部件吊装精度、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稳步推进白鹤滩左岸电站各台机组安装工作,一次次出色的表现也让天车班被中国水电四局授予“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

十五分之一:

砺匠人之心 行匠人之事

在工地看到田得梅时,她正坐在14米高的天车上忙碌着。

沿着蜿蜒的楼梯达到安全通道,再穿过安全通道到天车作业室,我们看到差不多2平方米大小的作业室,除了座位和操作台,没剩下多大地方。

站在窗户边上往下看,刚刚还大的离谱的机器瞬间娇小了几分。头一回上来,双腿直打怵。

那田得梅怕不怕?

我们一边观察她的工作环境,一边在心里纳闷儿。

“田师傅,你天天在这么高的地方,心里不怕吗?”

“几十米高的地方怎么不怕,一开始,别说在这儿了,爬楼梯时腿就开始抖了……”

我们上下打量了她一番,一米六五左右的个头,一身浅灰色的工作服衬得身材有些单薄。那双清澈的眼睛在她那清秀的面庞上,增添了一抹活泼的神气。已过而立之年的她身上少了些天真烂漫,在目光和举止间流露出一种沉着和从容。仿佛这间小小作业室,就是她的战场。

看着我们一脸好奇,田得梅这才开口解释。

虽然今年才33岁,可她却是团队中的“老人”了。从2007年参加工作,她一直奋战在水电工程建设一线,除了白鹤滩,还参与了拉西瓦、龙江、向家坝、万家寨、葛洲坝等水电站建设及机组检修工作。

听到这儿,我们又有些好奇,当初,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怎么就跟这天车结下不解之缘?

原来,出生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上山城村的田得梅,初中毕业后,就报考了青海水电高级技工学校(现青海水电技师学院),成为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一名学生。毕业后,作为全班13名女生中唯一一个通过面试的学生,前往甘肃兰州参加培训。正是在那里,田得梅第一次看到天车。1个月后,经过培训的她和另外两名天车司机,一同被分到了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的拉西瓦水电站。

虽然在实习车间早已对天车的操作烂熟于心,可到了工地田得梅才发现,工作中需要操作的天车更高,也更先进,而地下厂房的工作环境则比车间差了一大截,沙尘大,光线暗。虽然师父杨玲玲就在一旁,可年纪轻轻的她依然无法克制心中的恐惧。直到一次夜班,独自操作的她一时失误,原本应该同时工作的两个吊钩并没有一同起步。这次错误虽然没有造成意外,但却让这个班上最年轻的天车司机开始反省,该如何化恐惧为动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上班时的细心观察,下班后的虚心求教,很快,在杨玲玲的倾囊相授下,年轻又好学的田得梅摸索出了一些操作门道,渐渐开始适应这份工作。特别是在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后,继续干下去的念头就在她心中愈发强烈。

2010年初,结束了拉西瓦水电站的工作后,田得梅被安排前往位于云南的龙江水电站。相比刚刚入行时的不知所措,经过两年多的实战演练,此时的田得梅开起天车来已经得心应手了许多。看到另外一名天车司机年纪较大,她主动承担了更多工作任务。

有一回,田得梅在操作时,吊钩吊起重物后突然发生溜钩失控,妥当应对后,负责检修的同事立即赶来。

“小故障,咱们干活三班倒还会累呢,这天车可是一直在运转啊。”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看着“疲惫”的天车,田得梅心里有了新的打算——如果能自己处理这些故障,工作效率应该会更高。就这样,原本只是开天车的田得梅在下班后多了一项安排,跟着实验室部门的同事,学习天车日常维护和保养。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性格开朗、大大咧咧的田得梅为了让自己在工作中静得下心、沉得住气,特意买了毛线和十字绣磨性子。随着穿针引线的水平不断提升,同事们发现,反应快、眼神好的小田也变得更加沉稳、细心起来。

“除了这些,你觉得天车司机还得有什么?”

“责任心!”活动活动有些僵硬的脖子,田得梅说:“我深知我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和风险性,无论是吊一千斤还是上千吨的设备,我都怀着同样高度的警惕性和责任心,因为我知道,设备一旦吊起,设备的安全、周边的安全就全部掌握在我手中,任何的马虎都将带来无可弥补的严重后果!”

宝剑锋从磨砺出。从普通工人成长为业务骨干,15年来,靠着这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劲头,无论是在向家坝、万家寨,还是葛洲坝、白鹤滩,田得梅能够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

与磨砺。

十分之一:

实干成就梦想 平凡彰显不凡

下班后,拿起电话,天车上那个自信从容的田得梅不见了。你看她,盯着屏幕那头的两张小脸,挂在脸上的笑容里,都多了几抹思念。

田得梅有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还在幼儿园。丈夫刘郭义是她的同事,跟她一样,常年都在工地上,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两个孩子、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有公公婆婆照看、操心。

田得梅的婆婆王菊奎,今年50多岁,面相看上去比同龄人老些。除了照顾田得梅的两个孩子,有时候大儿子家的两个孩子也是她负责照看,农闲还好,农忙时节,常常是累得直不起腰来。

当问王菊奎,儿子儿媳这么忙,心里有过埋怨没有?

“忙不过来的时候,看着邻居家的孩子多少有些帮衬,心里咋能不羡慕?”

虽然知道小两口工作忙,可工地上的情况,她并不了解。直到2021年那个夏天,中国水电四局组织职工家属去工地跟职工见面,她心里的疑惑才有了解答。

“以前只听说在山沟沟里,坐着车在工地转了一圈,才知道他们每天都在山洞里干活。我看着儿媳妇在那么高的地方上班,心里很不好受。她平时都是报喜不报忧,这么多年要不是她坚持,这工作早就干不下去了……”王菊奎说着,背过身抹了把眼泪。

其实,不仅仅是王菊奎,第一次看到田得梅工作的地方,她的父母亲满是担心。

那是田得梅在拉西瓦水电站工作半年后的一天,家里人带着一床被褥去工地看她。

“只听说在山沟里,去了一看,天车那么高,我看着也心慌,还想了半天她是咋上去的……”

父亲田有宝还没说完,母亲朱世梅又接了腔。

“天车那么高,姑娘岁数又小,不怕你笑话,我经常半夜惊醒,就怕出什么意外。”

是啊,看起来瘦瘦小小的田得梅,怎么能坚持下来呢?

“听说当时跟你一起入行的女同学,好几个都转行了?”我们问她。

“嗯,觉得苦呗!”

又问她:“那你呢?”

“嘿嘿嘿。”她笑了笑,“我上学那时候,家里条件差,我爸妈靠着种地打零工,一年到头也就一万多元的收入。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为了给我和哥哥交学费,爷爷卖了家里唯一的一头牛。在技校读书,每周50元的生活费都是多亏了大伯和叔叔帮忙。”

这样的成长环境,让田得梅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锄草、挑水、割麦子都是一把好手的她,面对天车班的工作,想的更多的不是抱怨工作累、环境苦,而是多挣些钱,补贴家用。

“刚上班那会儿工资不高,等放假时我拿着攒下来的7000元钱回老家时,爷爷奶奶都高兴的哭了,夸我能干!后来领了工资,就给妹妹交学费,还给爸妈凑钱盖房子。”

这段往事她说得声音发颤,可脸上的表情又是那么高兴。艰苦的生活,磨砺着她的心灵,奋斗让她在适应各种环境中倔强成长。

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成长环境,才养成了田得梅这样的性格;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才使她格外珍惜天车司机这份工作;正是因为这份知足,才让她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十年如一日的兢兢业业。

都说时间步履匆匆,但时间哪有脚,走的总是人。

十几年过去了,她还是那个因为求学第一次走出县城、一脸懵懂的田得梅,也是那个不服输、不怕苦,立志要把这份工作干好的田得梅,更是那个生活上不拘小节,工作中一丝不苟的田得梅。

十几年过去了,虽然时过境迁,但她骨子里这份淳朴踏实的本质没有变,踏踏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的初心没有变,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心态没有变,与日俱增的是“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作为一名平凡的劳动者,她之所以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不是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练就了一身真本领,掌握了一手好技术。

听说自己入选2022“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田得梅起初没往心里去。倒不是看轻这份荣誉,而是她从未想过,自己能成为那十分之一、获得这份荣誉。

工匠始终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

在2021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对在焊工岗位奉献50多年的艾爱国说:“大国工匠,国家就需要你这样的人。”

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天车司机,但在田得梅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这既是中华民族工匠技艺世代传承的价值理念,也是我们开启新征程,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时代需要。

作为一名中专毕业的90后工人,田得梅这条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背后,离不开她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实干,刻印着她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身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要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在给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的贺信上,习近平总书记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

“今后工作还有啥目标?”

采访最后,田得梅说:“当一名合格的天车司机!”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