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设全国“工匠日”有助提高对技能型劳动者的价值认同

来源:东方网
2023-03-08 14:01

原标题:设全国“工匠日”有助提高对技能型劳动者的价值认同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再次向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提交建议,呼吁设立全国“工匠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目前杭州、苏州、咸阳等地已设立地方“工匠日”,日期分别为9月26日、4月28日、4月27日。(3月7日 澎湃新闻)

设立全国“工匠日”的初衷,在于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升全社会对技能型劳动者的价值认同。不论是“养老护理员落户上海”,还是“泥瓦工获50万购房补贴”,抑或“拧螺丝成世界冠军”,伴随着社会变迁,技能型劳动者日益成为“香饽饽”,不仅不愁没活干,还能获得不错的收益。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尽管工匠们的生存生态得到明显的改善和优化,工匠供不应求、“匠人青黄不接”却依然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究其原因,许多技艺传承只能依靠“师带徒”,掌握一门技艺通常需要“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在一个注重利益变现的时代里,漫漫学艺路,让不少渴望立竿见影的年轻人望而却步;再加上工作条件艰苦、很多时候没有人陪伴,导致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学手艺。

手与心相连,手艺人大都笃信“慢工出细活”,精品需要细心、耐心和巧心,需要“绣花功夫”;努力将手里的活做到最好、做到极致,即使追求速度也是建立在技艺娴熟基础上的熟能生巧、庖丁解牛。一个工匠的成长成熟,需要一个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过程;毕竟,技艺的提升、经验的丰富难以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滴水穿石的过程。一定周期的学艺路不仅是一个技能不断突破的过程,也是一个磨砺意志、精神成长的过程。

在快餐文化和捷径心态的裹挟下,部分年轻人“等不起”,总是追求“短平快”。明明有学习培训机会,有的匠人觉得自己的手艺够用就行、不愿意每天损失几百元的收入去参加培训。功利和短视自然会导致有些匠人的技艺难以“更上一层楼”。工匠精神的缺失,自然会导致一些年轻人技艺不精、心浮气躁。

按照那种陈旧、滞后的社会评价标准,工匠是低人一等的“劳力者”,哪怕工匠在市场中得到了充分的激励与回报,在一些人眼中依然是不够体面、光鲜的职业。弘扬工匠精神不仅需要经济层面的物质激励,还需要文化和社会层面的意义建构。当工匠们更受尊崇、更有社会地位甚至成为一个人人羡慕的职业,自然会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

“设立工匠日”赋予一个平常的日子以特殊的含义,旨在通过倡导和引导让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努力将手里的活干好;一个充盈工匠精神的国家,不仅更有精气神,也会更有竞争力。畅通技能成才渠道,让人生出路更加多元化,显然有助于增强一个社会的活力。

责任编辑:宋环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