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匠汇·第三届“北京大工匠” | 杨晓雪:与时间赛跑 帮文物“永生”

来源:北京日报
2023-05-23 10:47

原标题:

第三届“北京大工匠”杨晓雪:与时间赛跑 帮文物“永生”

北京日报记者 王天淇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南迎宾厅里,陈列着12座主题鲜明、时代感极强的大型浮雕。每次看到这些浮雕,杨晓雪的心里都会涌起一阵特别的情绪。

杨晓雪正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扫描出的文物三维数据进行整合、修复。北京市总工会供图

今年42岁的杨晓雪,是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不久前刚刚获得第三届“北京大工匠”(文物数字化工程师)称号。文物数字化,简单来说就是使用高精度扫描仪扫描文物得出三维数据,再结合全方位拍摄的文物照片,精准地制作出文物的三维展示模型,最终让文物在虚拟世界进行全方位展示。文物数字化数据,是搭建数字博物馆的基础。

其实,杨晓雪原本的研究领域是军工三维数字化,转型到文物保护领域,就和军事博物馆的这12座浮雕有关。

2016年夏天,军事博物馆正在改扩建,旧馆里原本5.5米高的12座浮雕,在改扩建之后尺寸有所调整。因此,需要先将原有的浮雕完整扫描拍摄下来,根据扫描的数据,3D打印出模型,再雕刻出符合新尺寸要求的浮雕。

浮雕的尺寸大,且全平面扫描极易变形,使得这项工作的难度极大。对巨型浮雕进行扫描时,需要搭起脚手架,一块一块、一层一层进行扫描拍摄,每一个凸起、凹陷,都要仔细采集。浮雕不同于标准化生产的机械,一条边、一个角、一个坑,因为雕刻师傅的手法和习惯不同,有可能完全不一样,“必须要把每个细节都照顾到,再根据曲率等去计算数据,否则就无法原原本本地还原文物细节。”杨晓雪说。考虑到光线的影响,采集工作都在下午4点以后进行,扫描之后,还要对数据进行整合、修复,杨晓雪和同事们常常忙碌到凌晨。就这样忙活了一个半月,最终顺利完成了任务。

此后,杨晓雪又参与了天津蓟县千像寺等文物保护项目,在一次次实践中,她对文物数字化意义的领悟也越来越深。文物三维数字技术是文物保护和传承的基础,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把文物所蕴含的文化、故事和历史的记忆留存下来,就像是和时间赛跑,让文物得以“永生”。

除了精进自身技艺,杨晓雪更把学识、经验传承给学生。杨晓雪成立了社团,带领学生一起攻关三维数字化技术难题。经过3年研发和反复测试,杨晓雪团队大大缩减了文物三维数字化的时间,突破性解决了相关技术难题,顺利完成了多个文物三维数字化项目。

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一支文物数字化团队,共同开展文物数字化研究。杨晓雪带领学生们,凭借专业、精湛的操作,在全国高校参与、高手云集的竞争队伍里脱颖而出,最终入选。杨晓雪还带着学生们,历时两年,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起草并发布了《可移动文物三维数字化通用技术要求 古代文物》,这是我国第一个文物数字化的团体标准,创新提出了五级数据存储的概念,避免文物反复出库,尽可能减少对文物的扰动。现在,这项标准已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得到了广泛应用。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